以防護更大的面積。因此,振武軍的鎧甲臉上有面罩、腳上也有鐵片防護,把整個人罩得嚴嚴實實。
但是藤甲在抗鈍器擊打方面不如鐵甲,因此李不棄在重點部位比如前胸後背和兩肩還是增加了鐵板防護。頭盔也是用精鋼整個鍛打成煎蛋形狀,然後滲碳,外面再襯一層細藤條編織的斗笠形外盔。這樣層層設防的鎧甲,只能用強弩抵近到一定距離才能射穿,遼人七鬥力量的騎弓就算面對面射擊都無法造成嚴重傷害,更不要說遠距離拋射了。
見遼人的弓箭並不能造成任何傷害,振武軍官兵的心情放鬆了不少,隊伍依然整齊地按照李不棄的節奏緩緩後退。
遼人騎兵見宋軍毫無反應,便縱馬向著宋軍狂奔,越過一箭之地見不能引誘宋軍放箭,這才立刻一撥馬頭就迅速脫離了。他們就靠這種手段給對手不斷製造壓力,進而拖垮對手。而一旦對手受不了這種壓力早早放箭,或是判斷錯誤讓他們靠得太近,他們就會視情況決定是否撲上去。
這個時代沒有連射武器,即使是弓箭射速也有限,所以有“臨陣不過三箭”之說,一旦宋軍第一箭發出了,而沒有給遼軍騎兵造成什麼損傷,後面最多隻有再射兩箭的機會。而一箭不中,氣為之奪,此時面對奔騰而來的騎兵,有多少弓箭手還能認真瞄準目標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至於射速更慢的弩箭,那絕對是連三箭也射不了的。
這也是騎兵面對步兵的一個重要優勢所在,遼軍上下還是幾乎出於本能的運用著這一優勢。
李不棄勒住馬,回頭看到遼人膽子越來越大,衝得越來越近,擔心遼人察覺到三角釘的存在,便一揮手命令:“放箭,阻擋敵人騎兵靠近。”
號手立刻按照事先約定的號譜吹了一組號音,立刻一陣梆子響,現在處於前排的弩手立刻擊發,一排弩箭破空飛出。然後這排弩手看也不看射擊效果,轉身就走。
宋軍已經放箭了!就在一箭地之外徘徊的幾個遼國騎兵軍官立刻舉起自己的大纛或者旗幟揮舞著,帶著麾下騎兵對著李不棄的大旗衝了過去。
李不棄啊!誰要是捉住他,肯定比捉住南朝的河北最高長官功勞還要大。所以,李不棄的大旗就像磁鐵一樣緊緊吸引著所有遼國貴族。至於宋人的弩陣,在他們看來不堪一擊。
弩的射速太慢了,宋人的軍陣太單薄,就算採用三段擊也無法阻擋騎兵義無反顧的衝擊,何況弩手們還在退卻之中,就更不堪一擊了。當然宋人的強弩射程遠,穿透力強,遼國騎兵肯定會要付出一定代價,但絕不會大。只要衝到弩手跟前,弩手就毫無還手之力了。
現在這些遼人貴族們對李不棄的指揮能力已經呲之以鼻——竟然不用重甲長槍手保護弩手,看來李不棄也是浪得虛名。為了爭功,幾個遼國貴族甚至仗著馬好,衝到了隊伍前頭。
正在他們夢想如何把李不棄獻到遼皇階前,得功受賞的時候,突然感到胯下馬匹猛地一沉,就把他們摔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