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騫早料到皇帝和幾位相公的反應,因為在樞密院看到太原府的軍報之後他和其他幾個直學士也都是同樣反應。他連忙把太原府的軍報交給太監轉交皇帝,同時口齒清朗地複述軍報的大致內容,尤其是李不棄曾在析津府不遠的香河擊敗遼國大軍,如何為擺脫遼軍追擊遠途奔襲紫荊關後進入山西經過飛狐和靈丘回到紫荊關。
這一番講述把趙禎和相公們聽得目眩神搖。趙禎忙問:“可有李不棄和王中正的札子?”
李騫說:“軍報說李中正和王中正奔襲千里,一路疲憊不堪,進入雁門關後連提筆也是不能,只能請雁門守將董化代為轉述轉戰經歷。”
“原來如此。”趙禎點點頭。然後他瀏覽了一眼軍報,突然又驚道:“這裡說李不棄帶回了差不多兩萬匹戰馬?”
李騫說:“是。皆是從遼國掠來。”
兩萬匹馬?聽到這個數字文彥博和龐籍的眼睛都充血了——這要是兩萬匹戰馬,那就是六十萬貫啊!
龐籍立即奏道:“陛下,大戰之後,正缺戰馬。且這麼多馬集於一處,只怕當地州軍難以飼養周全,若是損失了卻是可惜,臣請著樞密院即刻派人接受。”
趙禎一想也是這個道理,當即准奏。
現在趙禎第一次領略到什麼叫志得意滿。前兩天還在時時擔心前線會打敗,可是轉眼間遼人就被打退了,不必割地賠款了,而且本來認為有去無回的忠臣、大將不但安全回來了,還搶來這麼多戰馬,他還能有什麼更多的要求呢?
文彥博卻說:“陛下。既然遼人已被擊退,自然就知道了我大宋不可輕犯。但我大宋也是國庫空虛,百姓轉運於道,甚是困苦,所以臣以為下一步還是要儘早與遼國停戰,再次締結盟約以求兩國修好,使百姓休養生息。”
趙禎立刻說:“朕便下旨令眾卿議論此事。總要有個穩妥的法子。”
文彥博又說:“前幾日連廣智所奏招募海盜之事,本是為了牽制遼軍,使之南下時有一後顧之憂。如今既然已將遼人擊退,而海盜暫時又無作用,不如便罷去此事,以免節外生枝。”
趙禎便要點頭,龐籍卻立即反對:“陛下,臣以為暫時不可罷去此事。遼人一向強橫,此次雖敗,然未必不會捲土重來。便是暫時不再南犯,也定然在談判時虛張聲勢,漫天要價。若是有海盜騷擾遼國後方,則可以打擊遼人氣焰,令其不敢趾高氣揚,則對我朝談判有很大的助力。海盜自古有之,和朝廷沒有什麼關係,怎會怕遼人節外生枝?臣以為招募海盜之事,不但不能停止,還要加緊才是。”
於是趙禎不說話了,只是點點頭。文彥博知道這是皇帝同意龐籍的意見但是給自己留了面子。他又說:“臣以為此前讓那個白身的陶林去作這麼重要的事情似乎欠妥,不如另擇一人主持此事。”
他雖然話說得含糊,但是殿內眾人都明白他的意思是原本以為李不棄回不來了,那麼讓一個沒有後臺的陶林去管理海盜自然沒有問題,但是現在李不棄活著回來了,再讓陶林去操持此事,就相當於給了李不棄一支不受朝廷控制的軍隊。他說的“欠妥”其實是這個意思,而不是因為陶林是白衣。
他這麼一說眾人都躊躇起來。並不是說這些大臣們反對換人,而是他們沒有人可換。
海上的情況對這些人來說完全陌生,他們夾袋裡確實沒有這樣的人才。隨便推薦一個吧?若是把差事辦砸了,那定是要在皇帝心裡失分的。
龐籍見眾人都不說話,便明白了其中緣由。他算是知兵的人,知道臨陣換將是大忌,而且他把樞密院名冊上有數的幾個和水軍有關的名字默唸一番之後發現這些人都不合適,於是便說:“陛下,臣以為若是眼下沒有合適的人代替陶林,則不可朝令夕改。前日登州水軍和泥古寨奏報說,沿海浮冰已將消融殆盡,不幾日就可襲擾遼國沿海。此時若是倉促換人,則此事必然拖延。不如先讓陶林提舉此事,然後擇一精幹之人節制陶林就是。”
文彥博其實手裡也沒有合適的人,他只是給皇帝提個醒,立即附和龐籍說:“此計甚是穩妥。”
趙禎說:“那麼就這麼辦吧。讓樞密院善擇一人,將來掌管海盜事。”
從崇政殿出來,回公廨的路上,文彥博與龐籍並肩而行,看似不經意地說:“沒想到李不棄真能在百萬軍中全身而退。他這一次,不但是忠臣,而且有勇有謀,便是不世出的名將,只怕以後天下再無幾人可以與之比肩。他才二十多歲啊。老夫卻怕少年得志……唉!”
他嘆了一口氣,可以搖了搖頭,弄得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