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軍人出身,個個身材魁梧,腰板挺得筆直,一個個威風凜凜,氣質和科舉士子完全不同。
這次參加武舉計程車子一大半都是來自大周軍隊,只要是鷹擊郎將以下低階將領和士兵皆有資格參加,不過他們實際上都是各軍推薦的優秀軍人,代表各軍前來中都角逐一百名武進士名額。
這七八名武舉士子都是來自尉遲恭的軍隊,由於武舉中有文考,這實際上就限制了大部分熱情高漲計程車兵,畢竟這挑選能帶兵打仗的大將,而不是挑選戰場單挑的猛將,不過如果真是勇貫三軍的猛將,也可以來參加武舉,就算文考交了白卷,但只要武藝高強,依舊會被破格另卷錄取,不佔武舉名額。
“聽說這次武舉的主考官是兵部李尚書,分武科和文科,武科考力量、騎射和兵器三項,文科則考文韜武略,雖然在家鄉讀了幾年書,但兵書看得確實不多,真的很擔心。”
說話之人叫做楊士彥,年約二十七八歲,弘農郡人,目前在軍中出任校尉,他是去年才從軍,雖然從軍時間只有一年,但憑藉高強的武藝,得到了尉遲恭慧眼識珠,破格提拔為校尉,這次如果他能考上武舉,他便可直接升為鷹擊郎將。
眾人都笑了起來,“楊兄太謙虛了,如果楊兄還擔心自己,那我們怎麼辦?”
楊士彥搖搖頭道:“主要是科舉士子在結束科舉後,也允許參加武舉,咱們在文才方面就比他們弱了很多。”
另一名士子道:“楊兄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說這次武舉是武七文三,還是以武為主,大家只要武藝上過關,文方面我想也不會考得太難,畢竟聖上不喜歡紙上談兵之人,還是以實戰經驗為主,那些書生哪裡有什麼實戰經驗。”
“馬老弟說對了,據我所知,這次文考不是讓大家默寫什麼孫子兵法,而是用實戰為題,讓考生身為主將來進行統籌安排作戰,這就是考實戰經驗了,沒有經過戰爭的人,是不會懂得戰場上的鼓語和旗語,如果考一道斥候題,估計絕大部分書生都不會,他們知道進林驚飛鳥嗎?懂得五里一報的規矩嗎?懂得鳴鏑和火箭的區分嗎?”
眾人一起圍上前問道:“這個說法是真的嗎?”
“是尉遲將軍說的,以他的身份,我想不會信口胡說吧!”
眾人頓時看到了希望,如果真是這樣,那這次武舉就對他們這些從軍隊中出來的人有利了。
。。。。。。。。。
紫微閣內,相國們正在商議科舉的具體安排,包括禮部侍郎、兵部侍郎以及軍機長史、御史大夫等重臣也一併參與商議。
這次議事由相國蘇威主持,蘇威提出辭呈已經被張鉉批准,不過由於前線戰事正激烈,張鉉擔心引起不必要的波動,便希望蘇威再堅持幾個月,待戰事結束後正式改任太師一職,這個要求合情合理,蘇威便接受了,不過大家體諒他年事已高,基本繁重的政務不再交給他了,夜裡朝廷當值也不安排蘇威。
“這次科舉反映得比較強烈之事是唐朝地區士子,由於唐朝沒有施行郡試,這就使周唐兩地計程車子不太公平,周朝士子反響強烈,並遞上了萬人簽名,要求對唐朝地區士子進行加試,大家覺得有加試的必要嗎?”
蘇威說完,迅速瞥了一眼坐在上方旁聽的天子張鉉,張鉉並不經常旁聽紫微閣議事,偶然也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不過一般情況下他並不表態,只有在表決出現反對意見有三票之時他才會進行干涉。
但今天張鉉顯得有點心不在焉,他昨天才從幷州回來,顯然心思還在幷州大戰之中,對科舉的關注度不夠。(未完待續。)
第1148章 天下大戰(六)
這時,韋雲起緩緩道:“這其實和幾年前河北士子抗議是一個性質,抗議自己的利益受損,從士子的立場出發,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的不滿,但作為上位者,我們不能只考慮一部分人的利益,必須從天下角度來考慮,唐朝沒有實施郡試製度,這並不是士子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政令還沒有遍及天下,在天下尚未統一之前,籠絡唐朝的讀書人有利於我們加快天下統一的步伐,不用太在意少部分士子的反對意見。”
“韋相國說得有道理!”
蕭瑀笑道:“其實我們已經限制了唐朝士子,比如名額只有四十八人,只佔總名額的兩成半,但來自唐朝計程車子卻佔總人數的四成,當然是因為郡試資格限制了很多士子來中都,但這些並不影響考試錄取,畢竟是統一公平的考試,只要有真才實學就有機會被錄取,依我看四十八個名額完全可以取消,讓所有人都面對同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