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話。不過他現在的想法卻和那小太監一樣,也覺得到了地下見了祖宗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實際上他的這個擔心基本上是多餘的,因為他的祖宗們就快被太平天國的人挖出來賣給大明朝換糧食了!
連祖宗的屍骨都讓人挖出來賣掉了!這大清朝還吊著口氣不肯死真是太不象話了。
好在道光皇帝還不知道這事兒,雖然也覺得祖宗陵寢失陷是不大體面的事情,不過他現在已經沒有心思考慮地下埋著的祖宗。相比祖宗,關外盛京的兒子才更讓他牽腸掛肚。大清的未來,愛新覺羅家的未來,都在盛京,都在恭親王奕欣身上。
他留在北京城勉強支撐著戰局,不就是為了給奕欣爭取時間整頓局面嗎?可惜他被大逆不道的粵匪圍在北京,不曉得外面的情況。不知道奕欣坐穩了盛京將軍的位子沒有?也不知道林則徐有沒有給盛京送去夠吃兩三年的糧食?更不知道白斯文到沒到莫斯科,大清想要復興,也只能指望老毛子了……
道光皇帝嘆了口氣,掃了眼空空如也的御案——過去這上面總是堆滿了奏摺,全天下的大事兒都要他這個皇帝做主,沒完沒了地看這些摺子真是挺煩人的,總想著能有一天可以清閒下來。沒想到這個願望居然以這種方式成真了!
就在道光皇帝無事可做,想眯上個午覺的時候,就看見守臣大臣穆彰阿和訥爾經額腳步急急地走進來了。兩個臉上,居然還帶著喜色!
莫非有勤王大軍到了?
道光皇帝心頭也升起了希望,目光定定地看著兩人。
“皇上,英國公使阿禮國進城了!”穆彰阿跪倒在地,叩了個頭就喜滋滋地報告道。
“阿……阿禮國?”道光皇帝一臉的失望,還不死心,又問了一句“可否帶英兵來?”
“未曾帶兵。”穆彰阿回道。
“那他來做什麼?”道光皇帝疑惑地問。
“他是來說和的,提咱們和粵匪調停。”
“什麼?穆彰阿,你你你說什麼?”道光皇帝猛地從御座上站了起來,抬手指著穆彰阿一時話都說不利索了。
穆彰阿瞧了身邊跪著的訥爾經額一眼,訥爾經額咬咬牙接過話題,然後話鋒一轉“皇上,阿禮國還帶來了四方的訊息。”
“四方的訊息?都有什麼?”道光皇帝吸口氣,沉聲問道。
“江南……已經被朱逆所取,林則徐率部北上勤王,還在上海同朱逆見了面,約定南明北清,互為兄弟之國……”
“混帳!”道光皇帝咬牙罵了一句,又問“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是道光28年11月的事情。”訥爾經額道。
“11月……林則徐有沒有給盛京送糧食?”道光追問。
“沒,沒有。”
“漢奸!林則徐是漢奸!”道光氣呼呼地道,“那盛京的情況怎麼樣?老六開始主持局面了嗎?”
“六爺已經在盛京主持大局了,據阿禮國說,盛京頗有一些振作的氣象。”訥爾經額撒了個謊。盛京那兒的局面倒是在恭親王控制之中,不過振作是甭想了。
“沒有糧食能振作到哪兒去?”道光皇帝緩緩坐了下去,“還是說說和粵匪那個什麼的事情,阿禮國到底想幹什麼?穆彰阿,你來說。”
第415章戰北京,有生路
第415章戰北京,有生路
“皇上,阿禮國公使提出一個咱們和太平天國講和的方案……咱們旗人回關外老家,滿洲、蒙古都是咱們的。以後和太平天國互不侵犯,各修德政。奴才以為,這倒是個為大清贏得喘息之機的機會。”
穆彰阿一邊回話一邊偷眼瞧著道光皇帝。說實話他對阿禮國的這個建議是非常感興趣的——這可是北京城內十來萬守軍百姓和官員的唯一活路!他穆彰阿可不想就這麼殉了大清朝!
“旗人……退往關外?”道光皇帝忽然有些激動,聲音也提高了“穆彰阿!你以為朕守在北京是幹什麼?還不是為咱們旗人退往關外爭取時間!你以為幾十萬上百萬人說走就走,說在關外安家就在關外安家?若不是守著這個北京城,吸引住粵匪的注意力,你以為他們不會一路追殺出關?到時候咱們旗人最後的骨血可就都要扔在關外了!”
所謂旗人,指的是滿洲八旗、八旗蒙古、漢軍八旗和包衣奴才等幾大塊。根據道光27年的戶籍檔案,全大清總共就一百六十多萬旗人。其中北京有約五十萬,京畿地區(除北京,包括察哈爾、熱河等地的八旗蒙古)還有約三十萬,關外的盛京、黑龍江、吉林三將軍下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