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部分(1 / 4)

小說:天朝之夢 作者:

身兼殖民地部尚書的鄭洪顯然也知道渤海國方面的抗議,搖頭苦笑著。

剛剛當選立憲議會議長的劉鵬嗯咳一聲道“四川士子無非就是罷考,其實秀才為官、官衙下鄉的事情對誰有利?還不是四川士子自己!他們不考,咱們就從外地調些府縣官過去,繼續用吏員治民就是了。儒齋先生,你說呢?”

現在保皇會已經糾集起了一批政客議員,在立憲議會和八省公局中的勢力遠大於正道會。而立憲議會的議員們並不是後世那種議會民主國家的議員,現在的大明還沒有議會鬥爭的土壤,這些議員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表達皇帝意見的喉舌而已——說起來朱濟世為大明立憲議會所設計的“納稅等於代表權”的制度也是有挺大後門的。根據財政部的預計,大明帝國各省(蘭芳算在廣東省賬上)當中,稅收最高的就是廣東省、南直隸省(含應天府),包括海關關稅和鹽稅在內,光復3年兩省預計的稅收分別高達4600萬元(其中蘭芳大公國就有1200萬)和3000萬元,佔到南方八省總稅收的50%以上。

所以朱濟世只要把持住這兩個省的公局,就能控制住立憲議會的話語權,而這兩省的公局又是以廣州府、蘭芳大公國、應天府、松江府等三府一國的公局為尊。因而大明立憲議會的控制權,其實就是由這三府一國所把持的,而這三府一國的經濟命脈又被朱濟世所控制!

現在劉鵬這個“民意代表”說話,眾人自然沉默以對,所有目光都投向御座之上的大明天子了。

朱濟世沉著聲緩緩地道“駱卿、潘卿,爾二人去四川一趟,聽聽士子們的意見。如果他們覺得變動太猛可以科舉時間還可以再推遲一年。如果他們還不願意考科舉就不考吧!科舉不考,四川的公局選舉也不必進行,用軍政治理就是了!另外,傳朕旨意,凡是三族當中有欠稅未交者不得擔任文職官員,不得參加科舉,不得參選公局和立憲議員!”(未完待續

第569章 要整頓吏治了嗎?求保底票票

聽到朱大皇帝的決定,謹身殿內自然人人愕然。原本只是討論四川士子鬧事,怎麼話鋒一轉又涉及到官員、士紳欠稅的問題上了?這是要整頓吏治的前奏嗎?

朱濟世目光沉沉地掃視眾人“怎麼?諸卿家裡面的田地應納之賦都‘注緩’了嗎?”

所謂‘注緩’就是註明緩繳減收的意思,是自古有之的慣例,本意是為了照顧田產微薄的小民或是遭遇災荒的農戶,可以緩繳少繳田賦。基本上緩上幾年就成了“積欠”,遇上皇家有什麼喜事要做些“德政”的時候,就概免了。不過在雍正皇帝實行官紳一體納糧的改革之後,這“注緩”減收幾乎就成了士紳大戶的特權。顯官豪紳等大戶,雖擁有千萬畝田產,但卻可以以“注緩”減收之名規避田賦,其缺額又被轉嫁到只擁有微薄田地的自耕農身上。以至於地方吏員在徵收田賦的問題上形成了“短價”與“長價”之陋規。大戶減價交納,謂之“短價”,小戶則加倍稱之價徵收,以補大戶之虧欠,謂之“長價”。然而不少勢力雄厚的豪門大戶尤不甘心,又以“注緩”名義賴掉了已經打了折的田賦。所謂官紳一體納糧早就成了傳說中的東西。

而大明覆興之後,許多制度都是承襲前清,所以不少清朝的陋規也原封不動出現在新明朝了——這就是不殺個人頭滾滾的害處了,舊制度被大部分保留了下來,大明只能透過改革舊制度的辦法建立起新制度了。

不過要改革舊制度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還存在!雖然朱濟世用“秀才為官”的辦法,用有功名的儒生取代了原先的吏員。但是為了方便行政,採取了本地人當本地官的政策——現在各省官員數量比之過去清朝的時候增加十幾倍,實行異地為官已經不現實了。所以各地為官者毫無疑問,都大半出自世家大族。即便不是世家出身者,也沒有什麼人敢侵犯世家利益。所以“各縣紳衿,有連阡累陌。從不知完糧為何事者”的局面,在新大明的土地上並沒有什麼改變!

這種情況,朱濟世當然知道。不過朱皇帝在大事未成之前也不能太過認真,因為那個時候大明朝的官鋪子可沒有現在的壟斷地位,他的朝廷還需要漢族士紳的支援至少是容忍。

看到眾人都沉默不語,朱濟世嘆道“卿等都是朕的肱骨之臣,朕哪會和你們計較一些田賦?不過上行下效的道理卿等還不明白?朕的朝廷有幾十萬官員。有幾個不是士紳大戶出來的?他們要人人不繳稅,這天下的稅賦可就都要轉到貧民小戶身上,卿等就不懼官逼民反之禍?”他又嘆了口氣,“要不這樣吧,卿等家中卻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