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的機會。至於洪秀全、馮雲山這兩位闖下諾大名堂的“農民起義領袖”,同樣是苦讀到了三十多歲連個秀才都不中。悲觀失望之下才去造反的!
後來在清末的時候倒是出了一個不做官要去做生意的狀元張謇,不過張謇浪費在科舉上面的時間也有二十六年了,這可是人生當中最精華的歲月。
換句話說,一個民族的精華,就這樣耽誤在讀了以後除了考科舉就沒別的太大用處的四書五經之中了。而被科舉制度所牢籠的。除了他們的智力和精力之外,當然還有財力了。
做生意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的,而讀聖賢書考科舉同樣需要投入精力、時間,可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畢竟有限。不過寥寥數十載,都用來讀書了當然沒有精力、時間去做生意了。
可是這些一心想要讀書考科舉計程車紳們大多又趁幾個錢,他們自然要為這些錢去尋找一個不需要動腦筋經營,而可以坐收其利的行當了。這個行當。就是買地當地主!
而且這些讀書考科舉計程車紳,理論上都有做官的機會,很多人在官場上也有親朋故交,不是尋常胥吏可以欺負的。通常情況下,胥吏還要同他們勾結在一起,才能從鄉間的平頭百姓身上刮油水。所以士紳持有土地的利益反過來又有了保證。這些人更加不願意把資本從土地當中抽離去投資商業了……
由此。一國的精英和資本就都被一個科舉給牢籠了!
更加糟糕的是,讀書做官已經成了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哪怕是在做買賣的商人,也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要走這條科舉正途。哪怕是自己這輩子沒指望了,也要創造條件讓兒子去考試做官!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墉就是這麼個情況。他們家裡原本是揚州頭一號大鹽商。發財之後就鼓勵子侄考試做官了。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封建社會的商人在發了財之後會把資金投入回報率很低的土地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的子孫後代中的一部分人要去讀書做官,當然沒有功夫打理生意了,所以要買些土地讓他們坐著收租。
所以在中國,才會出現資本不斷從高回報的商業流向低迴報的土地這樣的奇特現象。
“科舉制度的確是走到死衚衕裡了,不過要大改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在中國,考試做官早就入了人心!”
朱濟世沉聲說著,不過心裡面卻已經在打科舉大改的主意了。考試做官沒有問題,但是決不能出現整個民族的精華都在考一輩子試的局面!否則工業化就算能搞成,也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朱濟世道“工業化也要先易後難,以易促難。”他掃視了一遍諸人,沉聲道,“大家還有什麼想法嗎?”
“還可以發展證券市場,開拓一些新的比較穩定的投資渠道,既然士紳精英沒有時間做生意,就讓他們投資股票吧。”這次回答是斯克佩爾。威廉。
“證券交易所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我想滙豐銀行可以出資發起一個大明證券交易所。”
“是要發行股票嗎?”朱濟世有些擔心地道“中國人好賭,如果發行股票恐怕會吸引大量的投機資金,反而耽誤了實業。”
斯克佩爾。威廉聳了聳肩,笑道“歐洲人也一樣,荷蘭的鬱金香泡沫,英國的南海危機都是由投機炒作所引發的危機。不過並不是沒有抑制泡沫和投機的辦法,比如引入外部監管,還可以發現大面值股票。”
“大面值股票?”
斯克佩爾。威廉道“大面值的股票可以減少小戶參與的可能性……我建議股票的面值一律設定為100銀元,對應100銀元的賬面資產,採取溢價或平價發行的辦法。”
100銀元已經不是筆小錢了,眼下在大城市的工廠裡面打工的工人階級,普工每月不過兩三塊銀元的收入而已。因而能拿出100銀元投資股票者往往都是有幾個閒錢的,就是虧也虧得起。
斯克佩爾。威廉又道“當然,還可以發行債券,首先是發現國債。目前大明朝廷所欠的債務已經超過了1億3千萬,幾乎全都是向滙豐銀行借貸的。將來應該考慮公開發行債券,向民間籌集資金。”
“條件成熟了嗎?”朱濟世反問一句。
回答的滙豐行的華人大班湯啟文,他滿臉堆笑著道“回皇上的話,現在發國債正是時候,因為民間的銀行和錢莊發展很快,它們都吸收了大量的資金,需要穩妥可靠的投資渠道。朝廷如果要發公債的話,幾千萬上萬萬它們都可以毫不費力吃下去的。”
第618章 CEO,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