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片刻,點點頭道“確實如此啊!沒有大明,何來我等今日之富貴?我等若不肯為國而戰,誰還肯去戰呢?”
第1164章 總體戰時代的開始
“相爺,這是劉總司令的帖子,請您過去一趟……上面注了火急……”
一個二十五六歲的紅袍子官員捧著一疊公文,正跟在哈薩克汗國首相李鴻章屁股後面轉悠。在李鴻章設在汗國新都碎葉城內的相府的簽押房內,還擁著一堆人,正聽著這位大明在中亞的一把手指手畫腳的分派任務。
“各府的徵兵令都發下去了沒有?二十萬人必須在一個月內完全到位,這是軍令,沒有半點商量餘地,咱們再打寬一點兒,25天要動員二十一萬人!”
“大軍的糧草要準備好,要足夠50萬大軍吃上一年的!還有軍馬、駱駝、牛羊也要開始籌集,軍馬要挑最雄壯的!價錢還不能太高了……告訴下面,現在是國難當頭,誰要只琢磨著發財,都他媽別怪我李二翻臉不認人……”
“北哈府的鋼鐵廠、煤礦要運機器?這個時候來添什麼亂?都快打仗了,辦廠的事情等打完仗再說吧!現在一切為了前線,其他的事情都要延後!”
“什麼?哈薩克汗國好幾家大公司都因為徵兵動員令而無法運作?連和太平天國、西清的貿易都停下來了?徵兵動員計劃是怎麼做的?怎麼沒有想到這個?打仗歸打仗,這日子還是要過的!”
現在哈薩克汗國的情形就是上面動動口,下面累斷腿。朱大皇帝一個軍事動員令下去,整個汗國,上到首相李鴻章。下到普通一民。全都得跟著動起來。
而且更讓人頭疼的是。中國自戰國以後,全民動員的概念就越來越弱,到了唐季府兵制崩潰,就基本沒有動員國民參加戰爭的事情發生了。要不然,憑著華夏民族龐大的人口基數,要能像戰國諸雄那樣動員起全國的力量打仗,斷斷沒有兩亡天下的慘禍!即便是南宋這等虛弱,也是有幾千萬國民的大國。人口國力總有七八個秦國。如果能發揮出七八個強秦的力量,多少個鐵木真、忽必烈也都歇菜了。
而我們這位海歸派的朱皇帝,雖然沒有想過要恢復秦制,但是卻拿來了差不多的普魯士、法蘭西和美利堅的國民動員體制。要最大限度發揮中國人口眾多的優勢這個時代打仗其實就是比人多!只要有歐式軍隊的組織訓練體系,差不多的洋槍洋炮和嚴格訓練出來的軍官,人數多上幾倍鐵定是能打贏的!
當然,歷史上讓帝國主義欺負得沒有一點脾氣的大清朝真是個奇葩,朱濟世想學也學不來的。兩次鴉片戰爭的苦頭吃下了,都不曉得要依著西洋的辦法編練新式軍隊。直到甲午戰爭後才想到這一點,這種反應速度大概和美洲印第安人差不多吧。
不過。要讓一個悠哉了一千多年的老大民族,一夜之間回到當年新興時候的狀態也是不大可能的。這事兒。只能一步步來。也不能指望漢地的貧下中農們忽然之間有了保衛反動王朝的覺悟。所以,朱濟世就採取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還將土地和兵役聯絡起來,用實實在在的利益鼓動那些移民到邊疆成為富裕自耕農的國民當兵,還用集體農莊的辦法將分散的自耕農組織起來這兩招的效果當然是很好的,歷史上的土地革命,不也讓gcd有了極強的動員力量麼?
因而,重建軍國民動員體系的第一步在大明光復16年的時候,已經基本成功了。但是,有足夠的國民肯當兵為國而戰,只是國民動員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何將整個國家變成一架威力十足的戰爭機器,才是最後成功的標誌。這一套體系,按照歷史上德國軍事家魯登道夫的說法,就是“總體戰”,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一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對該國政府的領導組織能力,是個極大的考驗。而脫胎於晚清末世的新大明,當然是不可能在短短十六年間就建立起一個可以進行總體戰的高度組織化的社會。
即便是在東北、西伯利亞、哈薩克汗國、蒙古、新疆、蘭芳和交州這樣擁有集體農莊體系,人口數量也不多,而且基本可以說是“均富”的新省份,也只能勉強建立起一個類似的體系。
而現在,就是這個“總體戰體系”的第一次運轉,結果當然是一團糟。
哈薩克汗國的首相,實際上就是大明帝國駐哈薩克總督的李鴻章,作為這次總體戰實踐的兩位主角(還有一個是東西伯利亞公司總經理彭玉麟)之一,更是忙得團團亂轉。各種各樣的問題,之前就想到的或壓根沒有預料到的,都一股腦湧了出來,搞得整個哈薩克汗國的官僚機構都不得安泰,上上下下都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