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但是五口之外,英國人最好不要前往,否則後果自負。這一點,也要在條約中寫明!”
英國的“探險家”們是很喜歡在別國的土地上瞎轉悠的。還時不時的會同當地居民發生衝突,現在大明朝廷的直轄省(府)大都是開放的,因而在大明土地上瞎轉悠的英國人就不少。衝突嘛,當然也少不了。為此,丘吉爾隔三差五就要去找大明外交部交涉理論。
好在中國人基本上還算溫和。在大明朝廷的直轄省份裡面還是有王法的。雖然民人多少有些排外,但是命案什麼的倒很少發生。不過日本武士們就沒有那麼講道理,他們是有砍人權(武士砍平民不犯法)的!這要是隔三差五就砍幾個英國人,日英之間非打起來不可!
所以德川幕府不敢像大明那樣開放,只能搞幾個口岸,同時在人煙稀少的蝦夷島實行比較開放的政策。
“英國需要治外法權、協定關稅和自由貿易……”
“這不可能!”
“皇帝陛下,這對大明難道沒有好處嗎?”丘胖子道。“大明的商品,現在不也一樣被阻擋在日本國門之外?”
朱濟世並不理會丘胖子的抗議,繼續道“日本將會實行進出口配額管理,包括大明和英國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輸日商品。都必須有幕府發放的進口許可。此事不容討論!”
朱皇帝當然是站在維持德川幕府封建統治的立場上同丘胖子談判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雖然日本國內盛產金銀銅等貴金屬,但也不是什麼“黃金之國”,每年的金銀銅產量,在鑄造成貨幣之後,不過就相當於四、五百萬左右的銀元。由於日本出口的拳頭產品很少,只有海參、鮑魚等等,他們的貿易幾百年來一直是逆差(主要對中國),所以這四五百萬就是日本主要的通貨來源。如果日本的貿易逆差大於鑄幣量,那麼日本國內的通貨就會減少,通貨緊縮就會出現。
而日本武士的收入長期以來是同大米掛鉤,一旦米價因為通貨緊縮而下跌,武士的收入就會下降。一部分底層武士就有可能陷於窮困,不少藩的財政也會破產。幕府的統治自然不穩。所以德川幕府自200多年前就開始實行“絲割符”制,嚴格限制貴金屬流出。而這項政策,一直執行到現在。
歷史上德川幕府的倒臺和幕末的動盪,很大程度上同黃金外流和通貨緊縮有很大關係——日本當時所實行的貨幣制度非常坑爹,其官鑄金幣和銀幣之間的金銀比價同國際市場有兩三倍的差價,在被迫開啟國門之後,自然出現了黃金大量外流,從而造成國內的金融貨幣動盪。不過在這個時空,在朱皇帝和滙豐行的幫助下,日本已經完成了一輪幣制改革,實行了同國際接軌的貨幣制度。幕府的統治,也因而得以加強。
但是,日本一旦完全開放進口,保管還會有大量金銀外流。到時候國內的通貨一準出問題,明子和德川幕府的統治多半要維持不下去。
歷史上,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因為工業化投資和擴軍備戰,同樣出現了金銀大量外流的情況。結果造成日本政府發行的紙幣嚴重貶值,日本政府發行的用來贖買武士階級俸祿的國債價值也因此大跌,使得日本國內一度陷入動盪,甚至連首相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
再說些題外話,即使日本為了工業化付出了極大代價。但是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的工業化仍然非常初級,並不具備造血功能。日本的經濟基礎仍然是農業,而且其國內的金銀儲備不足,紙幣基礎薄弱(日幣當時是可兌換紙幣)。如果甲午戰爭長期化、持久化,日本的金融和貨幣穩定必然無法維持。
而在當下,日本幕府的財力同樣無法支援長期對俄戰爭的開銷。
所以朱皇帝緊接著就提出了日本發行戰爭公債的事情“羅伯特,為了支付對俄作戰的費用,日本幕府需要在上海發行公債,而為了使該筆公債順利發售,朕希望英國政府或東印度公司出資購買。”
第747章 看似有利
“第一,日本開設大阪、長崎、名古屋、橫濱、蝦夷島之部分土地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商人租地建房,開設商館。英國商人及旅行者未經幕府允許,不得離開通商口岸進入日本其他之未開放地區。
第二,日本允許英國在通商口岸設立公使館、領事館,英國公使、領事及其他外交官員在未經幕府批准之前,不得離開通商口岸進入日本其他之未開放地區。
第三,日本對來自英國之商品實行配額管理,每年由英商輸入之貨物價值上限(不含關稅及其他各項由日本方面所徵之稅)不得超過150萬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