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音吉他,按照這種方法那就是這樣安排:黃智健在單獨的錄音室裡獨自演奏,葉梓在外面進行分軌錄音,楊正明、老戴這些樂手就在其他的錄音室內為黃智健進行現場“伴奏”。
因為在錄音的時候就像平時的排練和演出一樣,有自己的隊友同時進行演奏,所以使用這種方法進行錄製的作品各種樂器之間的聯動感覺、協作感覺都會大大增強,樂隊的整體感會非常突出。
這是錄製樂隊作品最需要的特點之一。
但是這樣的錄製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所有的樂器最好能在一天之內全部錄製完畢。大家都知道錄製人聲的時候最好能在一天之內全部錄完,而不能今天錄一點,明天再錄一點,那樣會造成整首歌曲的不協和。因為歌手每天的嗓音狀態不同會導致音色上的變化,雖然同一個歌手的音色變化並不會非常明顯,但是前後拼接在一起,資深的歌迷一下子就能聽出歌曲拼接的痕跡。普通歌迷就算耳力不夠聽不出來其中的不同,但是在感覺上也會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兒。
這是基本上稍微資深一點的歌迷都能知道的事情,其實錄制樂器也是一樣的道理。
就說電吉他好了,今天演奏的時候,電吉他的調絃緊一點,同樣音高下電吉他的聲音就會稍微偏亮偏尖一點;明天調絃松一點,音色就會偏柔和偏沉穩一點,這就是不同。
這樣的不同放在歌曲伴奏裡面,精心修飾之後還能矇混過關,但是放在樂隊作品當中,樂器演奏佔據了很大部分比例,也是錄音師重點調整的部分,那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混過去的。
那麼,在一天之內完成錄音就成為了必然,否則那就要重頭再來。
……
有人會問,既然這樣,那就把每一種樂器最好的演奏保留下來拼接在一起,那不就行了?這個嘛……還是那句話,放在歌曲伴奏裡面這是可行的,放在樂隊作品裡那就行不通了。
前文就已說過樂隊作品的錄製最講究整體性,上述那種把最好的演奏拼在一起的做法,是沒有辦法保證整體性的,因為每一次的“最好演奏”所處的同伴情況並不相同。還是以電吉他舉例,對於同樣的一首樂隊作品來說有時候電吉他的聲音更衝一點算是最好的演奏,但是也有時候電吉他的聲音就要柔和一點才能達到最好演奏的標準,這是根據其他樂器的情況不同得出的結論。其實如果真要深究下去,就算是在一天裡面,每一次的演奏情況也都有些許微弱的不同,不過那樣要求的話那就只有同步錄音這一條路可以走了。大致來說,一天之內樂器音色的微微變化、樂手狀態的稍稍起伏,這都還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
所以……上面所說的這種拼接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這麼多“最好的演奏”放在一起,搞不好反而會弄出來一個極其糟糕的成品版本,偷雞不著蝕把米。
不過這種事情在唱片行業也的確是屢見不鮮,這世上絕不缺少這種“聰明”的懶人。這樣的做法非常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在同等銷量的情況下他們就能賺到更多的利潤。
從商業上來講他們的確是賺到了,但是……精品、經典這些詞語也將永遠與他們無緣。
……
所以……經過上面的分析,楊正明心裡的怨氣也就非常清楚了。正像老戴說的那樣,好不容易大家都拿出了上佳的演奏狀態,這首作品也已經完成了四分之三的工作,如果因為黃智健的不在狀態而導致今天的錄音不得不再一次放棄,那就真的是太可惜了。
楊正明的發作就是基於這樣的事實。
而且黃智健已經在十天之內連續第四次沒能調整好自己的演奏狀態,不要說楊正明這個一點就著的“大炮”了,恐怕就連黃智健的小弟“小老鼠”鄒成的心裡也會不無微詞的吧。
黃智健被老戴捉住了痛腳,他還真不能再多說什麼,只能面紅耳赤的聽著。
這本來就是他的問題。
“好了好了,老黃和老楊稍微休息一下,等會兒我們繼續再來。”葉梓出來打了個圓場。
“沒問題,我現在就可以再來。”黃智健連忙應聲說道。
他現在真的想立刻鑽進錄音室裡,省得面對這樣的尷尬。
“那……老楊?”
“走吧,現在就去。”楊正明非常乾脆的向著錄音室走去,剛走了兩步,他又停住了腳步,轉過身來:“阿三,我剛才仔細聽了你的演奏,前面一整段都還不錯,就是從間奏solo開始你有點冒了衝了,等會兒你注意一下後半段的控制。”
“嗯嗯,阿三阿哥,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