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趙榛早料到是這種結果。王彥明顯對趙榛不重視,甚至很小看。對於王彥來說,已經登基稱帝的趙構才是他的主子,一個信王,而且還不知道是真是假的信王,他是不去搭理的。
與岳飛不同,王彥這個人是個保家衛國的真英雄,但是人無完人,王彥這個人肚量有點小。從當初岳飛與他意見不合而分道揚鑣,直到將來岳飛官爵升高後,王彥一直對岳飛有成見,絕不和解。而岳飛卻一直逢人就讚揚王彥的功績,並且明說了自己當初是年輕氣盛判斷錯誤。從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來,這個王彥比岳飛肚量要小得多。
繼承王彥的想法,留守太行山的傅選和焦文通帶領著十萬百姓和少量計程車卒,也對突然來到的信王很不感冒。
但是顯然信王趙榛不是一個平庸的王爺,帶領義軍離開五馬山後,翻山越嶺擊敗金兵還拿下了樂平城。隨著投靠趙榛的百姓和義軍越來越多,趙榛手下的兵馬也越來越多。顯然傅選和焦文通也開始重視這個自稱是信王手下的義軍了。
不過,要不是趙榛帶領五馬山義軍要來太行山,傅選和焦文通也不會留下來。王彥南下找宗澤,其實還是想與大宋主力軍一起北上,殺回來的。讓傅選和焦文通留下來匯合五馬山義軍,也算是顧念大家都是抗金義軍的香火情地份上了。至於到時候信王趙榛想吞併太行山剩餘的人馬,傅選和焦文通也不可能相讓。
在馬政與趙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