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不是一種和平的保障因素。
無可諱言,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各式各樣的戰爭就從來都沒有息止過,但是無論是那一場戰爭,其最初的目的,都是戰爭的雙方希望能夠擊敗對手,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從根本上來說,為了徹底消滅對手,以毀滅一個種族為目的的戰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進入了現代文明社會之後,戰爭中大規模的屠殺已經成為了一種禁忌,任何一個敢於觸犯這種禁忌的國家,都會成為人類的公敵,處處遭受制裁、打擊,二戰中的德、日,就是一個最好的範例。正式因為如此,在原子彈出現之後的數十年時間裡,除了日本有資格享受到兩枚之外,這種威力絕強的武器,就再沒有出現在任何一次戰爭之中。不僅如此,那些真正擁有了核武器的國家,除了美國之外,也都先後宣佈絕不首先在戰爭中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原子彈的最大威力在於戰略威脅而不是戰略進攻,換句話說,一枚原子彈,只有當它還處在發射井中的時候,才能夠嚇阻敵人的進攻,而當它真正發射出去之後,它的真正威力也就蕩然無存了,相反,它說不定還會給其發射國帶來滅頂之災。
也正是因為如此,楚思南認為,無論在冷戰時期還是在冷戰結束之後近二十年時間裡,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基本保持和平的局面,就是因為原子彈這種足以令全世界毀滅的武器的出現。一種主要作用與戰場的武器,卻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某種程度上的和平,這個說法或許聽起來有些矛盾,但它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在吉爾尼洛娃交給楚思南的那份秘密檔案中,羅列了這第一枚原子彈的詳盡資料以及試驗場方面定下來的實爆的準確時間,作為一個軍人出身的將軍,楚思南對那裡面的資料資料壓根就是一點都不懂。但是他卻知道一點,那就是這一次的實爆實驗,他一定要親自前去觀看。這可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啊,一枚十萬噸TNT當量的原子彈實爆,除了小日本有能力組織幾十萬人現場無遮擋“觀摩”之外,這全世界上恐怕也沒有多少人有機會能夠看到。
當然,除了邀請楚思南前往實爆現場觀看之外,那些組織研究的科學家們,還盛情期望楚思南為這枚原子彈命名。其實呢,早在這之前,庫爾查托夫就曾經給這枚仍舊沒有完成左後組裝的原子彈起了一個名字 ̄ ̄“鐵克瓦”。但是這個名字很快就被國防委員會與安全委員會的官員們給堅決的否定了,這不為別的,就因為“鐵克瓦”翻譯成中文就是“南瓜”的意思,兩部委的官員中自然不乏精通漢語的人,他們擔心這個名字會引起楚思南的不快。
對於這中不著邊際的問題,楚思南最終只是付出一笑,他當著在場眾人的面,很快下了一個決定 ̄ ̄“實爆現場我一定要去,而且要帶著勳章去,這是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時間,作為總書記,我必須出現在那裡。至於說命名的問題,我看就採用庫爾查托夫同志的意見,嗯,就叫‘鐵克瓦,,‘南瓜,,對,就是‘南瓜,,是楚思南的‘南,……”
第四十三章 塞米巴拉金斯克
塞米巴拉金斯克,這個位於蘇聯哈薩克共和國境內的荒漠區域,可以說是一個比西西伯利亞地區更加荒涼的所在,那綿延千里、一望無際的沙漠,隔絕了一切可能出現人煙的機會。可是就這麼一個鳥不拉屎、蛇不生蛋的地方,卻是進行核武器研發與試驗的最佳地點。
蘇聯的核武器一號實驗基地,就設立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荒漠中的一個綠洲上,這個綠洲不大,方圓不過兩三平方公里,而且每到夏季,綠洲中央那個小的可憐的湖泊就會乾涸。因此,在當初設立這個實驗基地的時候,設計者與施工者可著實下了一番力氣。大量的大理石、花崗岩都需要從千里之外的地方運輸過來,同時,鋼鐵、食物、淡水等等物資,也需要從外地輸送。至於那條從圖契爾伯克透過來的火車車軌,則更是耗資巨大,維護起來也非常的困難。
但是而今,這一切的努力與耗費都有了回報,蘇聯研製開發的第一枚鈽元素原子彈終於開發成功,準備投入實爆了,從目前的各方面資料顯示,這次實爆的成功率超過了百分之九十,毫不客氣地說,只要不出現可各方面無法預估的意外,那麼此次實爆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站在實驗基地南部角落的車站站臺上,庫爾查托夫搓動著雙手,神情激動且緊張的眺望著西北的方向,在那裡,一條看上就要掩埋在沙漠中的鐵軌。蜿蜒曲折的通向遙遠地大漠邊緣。在庫爾查托夫身後,是近百名實驗基地的主要官員以及各方面的主要專家、科研專案帶頭人,這些人在表情上,同庫爾查托夫並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