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3 / 4)

小說:龍爭大唐 作者:夢幻天書

道試、殿試三級,州試優勝者為武秀才,道試優勝者為武舉,殿試優勝者為武進士,唯有武舉之人方可進京大比,絕倫科則不限身份。各州、道中試之武秀才、武舉之名額按人口計數有差,殿試取則僅取武進士三十六名,狀元、榜眼、探花為一甲,傳臚以下至第十名為二甲,其後為三甲,所取中之武進士俱有選官之資格,由兵部遴選所任缺各官職,並由吏部稽核,父皇恩准,而後方能成事,京中大比各科目之考官由父皇裁定,以兵部、吏部、禮部之官員出任,州試、道試由各州、道之相應官員主持,朝廷派員督察,以確保公平選拔,由各道之御史監督武舉之選拔程式,以防弄虛作假之虞。此章程為兒臣及李尚書共同擬定,望父皇明察。”

李貞暢暢而談,將整個武舉科的構思和盤道了出來,雖說其中大部分是借鑑了後世武舉科的內容,但還是有不少自己的東西,畢竟大唐此際武風極盛,可識字的武人卻尚不多,整出個絕倫科來也算是給了那些出身微寒而無法讀書的武人一個出頭的機會,李貞所奏之事放之後世並無甚奇特之處,可對於此時的大唐來說卻是劃時代的構思,前無古人的創舉,更難得的是李貞所言條理清晰,絲毫不曾留下漏洞,算得上是老成謀國之言,待得李貞奏答一畢,滿朝文武先是一片肅然,而後竊議之聲大起——李貞所奏之武舉雖是可行,但卻觸犯了朝中的潛規則,畢竟如今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大多是世襲之輩,從科舉出來的官吏少之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低階官吏,連參與朝議的資格都沒有,李貞這法子真要是實行了,對於朝中顯貴的世襲之路必然要造成極大的衝擊,只不過因著李貞在軍中的威望極高以及朝臣們的私心難以擺上檯面的緣故,實不好當庭反駁,只能是私底下交換著看法罷了,一時間滿大殿嗡嗡之聲大作起來,卻無人敢站出來指責李貞的不是。

“諸位愛卿對此可有何見解?”李世民沒想到李貞僅僅短短的三個多月時間便能將章程整理到如此詳盡的地步,心中自是嘉許不已,不過卻並沒有就此表態,而是環視了一下亂哄哄議論著的朝臣們,很是平靜地問了一句。

得,李世民此話一出,原本正自議得熱鬧的文武百官們反倒靜了下來,人人三緘其口,一時間竟無人出頭去質疑李貞,大殿裡寧靜得有些子詭異起來。

別人不急,魏王李泰可就有些急了——值此奪嫡之爭即將全面展開之際,若是真讓李貞辦成了此事,威望之高只怕他拍馬也趕不上了,可麻煩的是當初提議武舉之時,李泰自己正是發起人之一,這會兒要想出面反對,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再說了,憑他自己的能耐還真無法從李貞所說的這些章程中找出啥漏洞來,可內心裡卻又不甘心讓李貞得了如此大的彩頭,無奈之下,只能暗地裡拼命地給自己一邊的心腹們打著手勢,讓眾人出面質疑此章程。

“陛下,老臣以為越王殿下所言雖是有理,然,其中實有不妥之處,其一,我大唐屢經征戰,自有名將無數,若是從武舉中大肆選官,恐寒了將士之心;其二,依越王殿下之章程,便是走卒販夫亦能參與武舉,若如是,士大夫之顏面何在?其三,未經戰陣之輩驟然居之高位,恐難勝其職,豈不聞當年趙括紙上談兵葬送四十萬趙兵之舉乎?故此老臣以為此事還是暫緩為宜。”就在一片尷尬的寧靜之中,黃門侍郎韋挺站了出來,暢暢而言地說道。

韋挺,雍州萬年人,隋民部尚書韋衝之子,與李建成乃是總角之交,曾是李建成的心腹手下,玄武門之變後被貶嶺南,旋即於貞觀初年回京任主爵郎中,後遷尚書右丞,又遷黃門侍郎,其女為已死的齊王李祐之正妃,不過其並非李祐一系的人,而是魏王李泰的重要心腹。

媽的,老四那廝就是沉不住氣,他孃的,這回被老爺子牽著鼻子走了,該死的!李貞一見韋挺跳了出來,心頭頓時火起,到了此時,李貞又怎會看不出老爺子的用心何在,左右不過是避開宮中話題,誘使李泰先行發招,造成二王對立之局面,從而將主動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要想破解眼下這個局面,擺在李貞面前的只剩下一條路——速戰速決,儘快將武舉這個話題打發過去,給吳王李恪發動攻勢留出足夠的時間,要想做到此條,那就必須將韋挺徹底駁倒,不給李泰一系的人馬留下一絲反擊的機會,故此,李貞並沒有急著開口,而是默默地跪在地上,等著魏王一邊的人馬全跳出來再行凌厲一擊。

“陛下,微臣以為韋侍郎所言極是。”

“陛下,此事尚須慎重為妥。”

“陛下,臣同意韋侍郎之言,此武舉之事表面上看起來大利於國,實則有損軍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