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何在,可還是老老實實地答道:小老兒一家十五口,按律制,共得田四百七十畝,桑田兩百畝,餘下為輪耕之地,一年到頭,可得谷六百擔,絲十擔,納捐稅之後,尚能存些餘糧,只是不多罷,小老兒之次子開間雜貨鋪,一年忙到頭,所得之餘錢雖也不多,可竟與老朽全家所入相差無幾。
這就對了,諸公可知洛陽之百業為何皆不興盛麼?概因人氣不足也,堂堂東都,竟僅有十餘萬眾,人不足,則業不興,業不興則乏流通,自古以來無農不穩,無商不富,若無足夠之人氣,洛陽雖號東都,不過一小城耳,就依劉老丈次子之雜貨鋪為論罷,若是此雜貨鋪位於長安,只消經營得當,一年之所得,何止百貫哉,今若移民以實洛陽,洛陽原有之民眾,自可得地利為先,搶佔先機,何愁不富哉?諸公以為可對?李貞笑呵呵地順著劉四的話便扯了開去。
是啊,有道理。
沒錯,是這個理兒。
說得太對了。
一眾老者雖都算不上甚眼界開闊之輩,可活了七老八十了,經歷自是不少,一聽李貞這話說得有理,這便七嘴八舌地議論了起來,人人眼冒金光,宛若已瞧見大把大把的金錢從天而降一般。
待得諸老者議論稍平,李貞這才長身而起,面色肅然地道:諸公,孤說過移民之舉利於洛陽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