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延壽眼瞅著楊、侯等人紛紛自刎殉城,龍無敵心中頓時沉得難受,默默地屹立了良久,長嘆了口氣,轉過了身去,佝僂著身子走下了屍山,緩步走到李貞馬前,低著頭道:“啟稟殿下,高、楊二將皆已自刎了,老朽未能勸其歸降,實大罪也,懇請殿下懲處。”
“高愛卿勞苦功高,何罪之有,罷了,他二人也算是求仁得仁了,傳孤之令,厚葬之!”對於高、楊二將的為人,李貞自是透過不同的側面瞭解過很多,心中早就料到會是這般結局,可一待事情做實了,李貞心裡頭還是不免感慨萬分,丟下句話之後,率領著一眾親衛調頭出城而去,一眾將領見狀,忙各自打馬跟上,沿長街衝出了安市城,向著大營方向奔了去。
安市城一戰從六月初八開始,至七月初四結束,歷時雖近一月,實則一日即破城,以唐軍大勝而告終,是役,唐軍以傷兩千三百餘,亡兩千一百之代價,取得了殲敵近三萬的重大勝利,至此,高句麗鴨綠江以南的軍事重鎮已被唐軍掃清,剩下的一些小城對於兵強馬壯的唐軍而言,已是不堪一擊,高句麗腹部之門戶大開,已無力阻止唐軍主力向平壤的進軍,與此同時,周留城下的薛萬徹所部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攻勢,大唐水軍終於迎來了一個強悍的對手——擁有三萬兩千兵力的倭國水師,雙方在白村江上游展開了一場生死大對決……
是文學愛好者的家園,為大家提供各類全本小說免費。( )
第五百三十五章 惡戰白村江(一)
並以五千百濟軍為配合,趁新羅兵力空虛之際,殺進新羅,以調動唐、新聯軍回援,從而解開周留城之危局,由是,貞觀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倭百聯軍從熊津城出發,入漢江,徑直殺奔沙鼻城,新羅留守將軍金庾信聞報,不戰而退,堅壁清野,唯留空城一座予敵,倭百聯軍遂不費吹灰之力而取之,以為本軍之後勤輜重所在地,並於六月十七接連向歧奴江、雀山等城發動急攻,皆未遭到抵抗,連取空城三座的倭百聯軍遂轉向龐山,以圖翻過此山,殺入新羅腹地,至此,方遇金庾信所部之頑強抵抗,倭百聯軍苦戰數日,連續發動數十撥強攻,但皆鎩羽而歸,付出傷亡兩千餘之代價,卻一無所獲,不得不在龐山腳下駐紮了下來,與新羅軍形成武裝對峙。
貞觀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始終遊曳在錦江口的唐軍水師牛進達所部轉入白村江,與唐新聯軍主力會師城下,徹底堵死了周留城最後的對外通道,至此,周留城中六萬餘守軍已成了甕中之鱉,再無對外聯絡之通道,在城中糧食漸少的窘境下,三國聯軍不得不鋌而走險,調正與金庾信對峙的倭百聯軍回援周留城,意圖先行擊潰唐軍水師主力,以開啟對外之通道,貞觀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倭百聯軍從龐山撤軍,走錦江,入白村江水道,準備與唐軍牛進達所部之水師展開一場水上大決戰,訊息傳到唐新聯軍中,薛萬徹即刻親至水寨召集水軍諸將領商議應敵之策。
水寨寬敞的議事大廳中,薛萬徹高坐上首,新羅大將金春秋、唐軍副帥牛進達分坐左右,下頭水陸兩軍眾將分列左右,左手邊以史豐收、蕭隆、杜政新等大將為首,新羅諸將列在其後,右手邊則站著水軍副將郝萬山、陳明武、葉法亮等諸多水軍將領,近百名大將濟濟一堂,卻絕無一絲的雜音,人人皆目不斜視地站著,恭候薛萬徹之訓示。
薛萬徹面色平靜地端坐在大位上,嘴角邊還掛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微笑,似乎極為輕鬆的樣子,實則其內心卻遠不如表面上那般寫意——薛萬徹一生帶兵,大小戰事經歷了無數,可謂戰功卓著之輩,然則卻全都是陸戰,水戰這玩藝兒薛萬徹還真沒經歷過,哪怕這些日子以來沒少聽牛進達詳加講解,卻依舊是一知半解,對於眼下這一戰究竟該怎麼打,說穿了薛萬徹心裡頭壓根兒就沒底,然則卻不能不打——這些日子以來,諸般謀劃,萬般算計,就是為了能將倭國水軍剿滅在白村江上,歸根結底是為了能保證海上糧道的安全,畢竟隨著太子李貞的主力深入高句麗腹部之後,陸上糧道已是過長,以陸路運糧一來不划算,二來也無法大量調集,唯有透過水路轉運糧草方是上策,而要想實現這一點,就必須保證海路之暢通,如此一來,殲滅倭國水師便成了必須達成的戰略目標,而這也正是當初李貞交待給薛萬徹的最重要之任務。
“大將軍,可以開始了罷。”陪坐在一旁的牛進達見薛萬徹半天沒吭氣兒,不得不將身子側了過去,小聲地提點了一句。
“哦,那好,開始罷。”薛萬徹正自想得出神,聽得牛進達提醒,無可無不可地點了點頭,隨意地應了一聲,而後環視了一下堂下眾將,假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