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親自執筆在報紙上發出呼籲,要求尊重知識和提高工人待遇,尤其是女工待遇,加快技術工人培訓速度,增設等多技術學校等等,還親自赴上海、廣州、漢陽等工業地區收集資料,走入工人中間瞭解他們的想法。
這些事情雖不起眼,但卻讓全國越來越龐大的工人團體看到了希望。在他的呼籲下,國會上下不敢怠慢,到年底時就完成立法,透過了嚴厲的《中華民國工人社會保險法案》,要求所有在華企業、工廠、農場、商店等盈利機構都必須為下屬工人提供勞動合同,勞資雙方按比例每月繳納醫療和養老金。財政部還為這筆錢還成立專門機構管理。
新法案誕生總會伴隨麻煩,在識字率依然不高的情況下很多工人都不解,因為他們發現拿到的錢少了,詢問老闆後才知道不少都被拿去繳納社會保險金,所以還引發了小小的騷動。還好透過報紙、廣播電臺等解釋,得知只要定時繳納社保金,將來退休後可以每年拿退休金。平時看病還能減免部分醫藥費,觀念也逐漸扭轉過來。
其次就是《專利法》。
中國是《巴黎和約》締約國,承認各國專利權。但國內卻遲遲沒有自己的專利法案。透過這部法案不僅彌補空白,也保護了知識分子搞科研的積極性。最後國會還在楊秋的建議下,設立了“中華科技創新獎學金”。每年都會由全國30家主要大學和報紙媒體一起評選50種創新技術,並獎勵技術發明者每位1萬民元作為鼓勵和創業金,前三名更是可以拿到10萬民元的大獎。
獲得1923年首屆該獎項的頭名狀元就是周厚坤。他發明了首款中文打字機己,實現國內檔案資料刊印的麻煩。這個獎項不僅給他為他個人賺取10萬獎金,還讓困境中的蘊華飛機廠獲得了製造中文打字機的生意,僅當年就獲得一千臺的訂單。第二位是漢陽鋼鐵廠幾位留法冶金學生,他們都是歐戰赴法學習技術的勞工,後來乾脆在法國繼續留學,歸國後前往漢陽鋼鐵廠任職。鑑於國內拖拉機和汽車製造業開始興旺,傳統鈑金工序麻煩。所以他們就想改造冷軋鋼板的工藝,然後靠衝壓一次成型加工車身等部件,最終透過2年的研究終於實現用高速滾軸冷軋寬薄板的工藝,不僅拿到獎項,還帶動全國各大鋼廠引進這套技術。極大提高了汽車、冰箱等需要薄鋼板的製造業的效率。最後這項技術還被國外相中,隨後2年漢陽鋼鐵廠僅靠這套專利技術,就獲利高達數百萬專利費。…;
這是後話。
最後楊秋還和總參研究後決定,率先開放東北、西北、黃河以北地區的低空,促進這些地區的農業和郵電航空需求,加大對國內航空業的扶持力度。
在內政建設穩步推進時。楊秋也不敢放鬆軍隊建設。考慮到西北要塞、軍用通訊線路等等建設都處於告訴發展期,資金緊張,他果斷減小陸軍裝備的採購費用,海空依然維持擴充速度不變。這雖然讓陸軍上下怨聲載道,認為總司令倒在了海軍的美人計下,但由於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大規模戰爭跡象,所以軍費大頭的陸軍也不得不為國家建設讓道。
第二個五年計劃已經進入野馬賓士的快車道,白銀危機時妥協向英美開放的外資領域也紛紛開工建設,青島等地甚至出現一個城市同時開工七八個專案的場面。而楊秋則專心抓住發動機、無線電、航空、軍工等高階和未來行業,時常從資料機內挑選一些急需資料提供支援,還再次聯合全國大學組建了一個叫“中國科學聯盟”的學術機構。
本來楊秋是想建立科學院,但科學院屬於官方機構,容易產生很多形式主義問題。所以最後採用半官方形式,找教育部的章炳麟和蔡元培牽頭,由全國各類專家學者和大學參與組建,但所有資金裝置和部分課題由政府或軍方提供。這個機構建立之初是為促進全國科技學術交流,集中力量解決國家發展中遇到的技術困難。但隨著時間發展,這個組建時還被歐美嘲笑自不量力的機構卻成為後來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科技團隊之一,因匯聚絕大多數華人頂尖人才被西方稱為“龍盟”,參與過無數國家級絕密黑科技。。。。。。。
其中就包括在1922年最後一天,由胡剛復、葉企孫、吳有訓和李復幾四位華人物理學先驅聯名,在重慶組建的中國第一個量子物理實驗室。
直到1923年5月,楊秋依然沒收到米納斯油田發現的報告,這讓他有些奇怪。後來才知道,自己圈的大致範圍太大了,光是為不引起荷蘭殖民政府注意,分開買地就花了大半年。連續打井數次都沒發現,差點讓翁文灝等人失去信心。不過好訊息是安集延已經達到20萬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