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部分(1 / 4)

小說:辛亥大英雄 作者:花旗

“收購金銀?”黎元洪不解的問道:“他們收購何用?不是說要限制金銀實物離境嗎?”

“要是拿走倒好了,無非是損失點錢。我怕的是。。。。。。。”張文景還沒說完,楊秋打斷道:“以低價金銀大量收購我國企業,再以組建合資為名傾銷商品?”

張文景點點頭:“這就叫拿我們的錢,買我們的廠,賣他們的貨,吸我們的血。。。。。。。”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五四三章 剪羊毛的來了!

第五四三章剪羊毛的來了!

……重慶召開全國經濟會議,總統、副總統和總理紛紛前往西南視察的訊息讓嗅覺靈敏的商人聞出了其中怪異。

上海大宗期貨交易所內幾年不變的基準白銀價格開始下跌,從1民元兌換20克猛然跌倒1民元兌換22克。

白銀貶值其實並未出乎市場預料,而且貨幣改革遠沒有想的那樣複雜,從1912年西南最早推行民元紙幣以來,到14年全國統一後停止鑄造銀幣,停止外資銀行隨意發行貨幣後,民元地位其實已經確定。歐戰經濟刺激下貨幣流通需求劇增,大量黃金和白銀的湧入也使財政部和中央銀行有足夠儲備確保貨幣的充足供應,使得民元流通率急劇增加。

棘手問題在於沒人知道全國到底有多少白銀,幾百年累計的總量肯定是極其驚人的,加之晚清政府無法有效控制白銀進出,大量墨西哥銀洋在華流通,歐美商人在瘋狂攫取白銀的同時,也使市場更加混亂。財政部自己也搞不清這個數字,一說是約25000噸(合計8億兩,白銀交易16兩制),一說是約32000噸,更有說超過80000噸這個驚人數字!即使按照最小的數字,以每兩(每兩31克)兌換1。5民元計算,全部收回就要發行13億貨幣對沖。但金銀貨幣是積壓 的,有很多白銀不會流入市場而是被當保值貴金屬儲存起來,如果幣改後湧入市場的白銀最終超出預計,貨幣大量增加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

反之,也不能任由白銀留在市場上,無論幣改如何都不可能立即將金銀和貨幣直接切割開,無非是以貨幣取代了金銀,但其價值卻要透過金銀體現,如果任由天量白銀散落市場,那麼就會造成白銀的大量外流。最終是通貨緊縮,然後工廠企業因缺乏流動 最終破產。

這是柄雙刃劍,解決之道就是儘可能多回籠市場金銀,然後以債代幣的方式將央行手中的金銀給固定化!這就是一戰和二戰後華爾街的做法。大量金銀流入後本該出現的通貨膨脹被債券給鎖死了,使得金銀長期被留在美國。

先走一步的華爾街當然知道這樣做的好處,但他們顯然不想讓中國輕易獲得好處,即使白銀價值比黃金低,卻也是讓資本家們眼紅的貴金屬。而他們的底氣就是控制著上海51%的白銀儲備!相當於民國白銀總量的3成都在他們手中!

中國可以將他們贖回去,但卻需要付出一點點代價。。。。。。所以漢格爾舉起杯子,和英國太古洋行遠東總經理威廉漢米爾先生輕輕碰了下酒杯:“威廉先生。謝謝您的支援。”

太古洋行是盤踞在遠東的英國巨無霸企業,控股包括滙豐銀行等等一系列大財團,曾幾何時壟斷了中國茶葉、生絲交易,為幫助英國政府打擊中國,實施虛弱政策還在斯里蘭卡和印度推廣茶葉種植,從根本上掐斷中國最大的外匯收入。還扶持 本生絲業,用 本生絲來壓制中國生絲市場,不僅獲得鉅額利潤還幾乎毀掉了中國生絲。 本也因此獲得大量外匯,確保了明治維新後國家改革的資金供應。

所以真要追根溯源的話,太古洋行和甲午、庚子年事件都脫不開干係。直到1914年關稅逐步被楊秋收回。歐戰爆發等因素才導致洋行走下坡路。生絲被中美壟斷,茶葉受到中國本土商人挑戰,最後為獲得足夠流動資金不得不將揚子江英商造船廠、滙豐航運公司等一批優質資產出售給中國,使得遠東商界的霸主地位愈發岌岌可危。…;

戰後英國經濟裹足不前,中國關稅和租界紛紛取消,加上各國都開始提高關稅壁壘,限制金銀離境,過去幾十年橫掃亞洲的太古洋行頓時如坐針氈。尤其是美國華爾街和中國本土企業的虎視眈眈讓洋行董事聞到了衰敗的氣息。董事們不甘心失敗,所以派遣威廉漢米爾來重整旗鼓。

但這談何容易。

上海公報後各國有識之士就意識到,中國不再是封建低劣的半殖民地。隨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