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和120架俯衝轟炸機組成了三波機群,向特魯克群島快速衝去。
章鵬的戰機上,五枚代表擊落零戰的金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與此同時,特魯克也收到了潛艇發出的訊號,無數百計的日軍飛行員衝出宿舍,奔向自己的飛機。
特魯克(今丘克群島),在馬來語中的本意是“聳入高空的山”,位於密克羅尼西亞中央,向北輻射馬里亞納,向南是拉包爾和索羅門群島、向西是帛琉和菲律賓,向東是馬紹爾和吉爾伯特,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不僅如此,特魯克還是天然的良港。整個環礁成三角形,每邊長64公里,由沙礁和珊瑚島組成,中央是一個面積2129平方公里的巨大瀉湖,最大直徑是65公里,平均水深1600到3200米,有六條水道可以進出。瀉湖中央有十四座像峭壁一樣的火山島,高度在300到500米之間,總陸地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因為水深、岸短,所以擁有非常多的良港和隱蔽深灣。正因為這些天然優勢,日本在歐戰中從德國手中奪取後,就將這裡視為天賜寶地。為保密,還徹底封鎖群島,禁止外來人員進出,並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這裡修建潛艇、油庫、航空基地等等設施,並在突出的山頭上修建大量重炮陣地。密密麻麻的大口徑岸炮,常年駐紮的300餘架戰機和巡邏艦隊,將這裡變成了壁壘森嚴的海上要塞。日軍曾吹噓這裡是“永不沉沒”的航母,西南太平洋的“珍珠港”。
在日本海軍的戰略中,崛起的中國和美國是最大競爭對手。對付中國靠的是琉球和朝鮮屏障,而美國需要靠馬紹爾和密克羅尼西亞等一連串的島嶼。日本海軍之所以不斷加強這些島嶼的防禦,駐紮重兵,耗盡國力修建工事,其本意就是考慮到萬一遭中美夾擊,能夠用這裡拖延美國海軍,為擊敗中國海軍贏得轉圜時間。
如今轉圜時間贏到了,威克島海戰至少讓美國半年內沒法動彈,接下來就要看特魯克是否能發揮作用了。
“一定能的!”大田敏夫坐上自己的零戰,用力紮緊寫著“勇”字的頭帶,然後半探出身體,向跟在後面的機群揮動手臂。作為威克島海戰的大功臣,日本海軍為數不多的王牌飛行員,冢原二四三雖然急缺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飛機,但考慮到特魯克的重要性,海戰後還是緊急從國內調來零戰補充損失,並留下包括大田敏夫在內的十六名精英,意圖用他們率領航空戰隊保護群島。
冢原確實面面俱到,但有一件事他也無可奈何。特魯克是“永不沉沒的航母”,但也是“永不能移動的航母”。不能移動的航母哪怕再強,都是無法抗衡真正地航母的。所以日本海軍上下現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駐紮在這裡的兩萬陸軍,希望用殘酷的島嶼爭奪戰,拖住實力強大的xn21戰鬥群。
隨著旗幟揮動,大田敏夫第一個駕機升空。片刻後,率先升空的64架零戰繞著島嶼飛行一圈後,撲向了潛艇發現航母的位置。在它們後面,72架隼式戰鬥機、56架九九艦爆和52架九七艦攻也相繼升空,黑壓壓的機群讓駐島陸軍興奮得哇哇大叫。
但很快歡呼就被打斷,一大片流動的“金屬雲”,出現在特魯克東北方。
“殺光他們!”
章鵬冰冷的命令中,66架殲八天權戰鬥機、46架海蛟截擊機(空軍雙頭蛟的海軍版)也從關島迅速起飛,以每小時550公里的時速迅猛趕來。在它們後面,還有122架裝載著4噸凝固汽油彈的轟七轟炸機。
上午九點十五分,規模龐大的特魯克空戰爆發。
。
。(未完待續。。)
第975章 空擊,誰與爭鋒(下)
進入目視距離後,大田敏夫感覺到不對勁!作為參加過馬里亞納海戰和後面十餘次小規模空戰,經驗豐富的精英,幾乎一看到對手的編隊陣型,一種極其難受的感覺就從心底升起。
為什麼呢?因為對面的陣型很怪!
空戰並非自由飛翔,從歐戰出現第一次大規模空戰開始,各國都在研究發揮戰機最大功效的陣型和戰術。其中,以開戰初期的中德空軍最具代表性,雙方不約而同使用了四機編制,多采用俯衝,利用速度達到一擊制敵的目的。而日本在此方面是最差的,因為太痴迷空中格鬥戰術,所以無論是零戰還是陸航隼式戰鬥機,都注重盤旋和格鬥能力。而且因為機體結構和發動機技術上的原因,零戰和隼式均無法進行大角度高速俯衝,所以即使逐漸改良空擊戰術,收效也微乎其微。但不管怎麼說,隨著交手次數越來也多,大田敏夫和大家還是總結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