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詔同意他的話,但卻認為應該打這一仗。繼續說道:“最好辦法就是扶持一個親近我們且能儲存較長時間的政府。”
“誰能確保新政府就會親近我們呢?阿富汗夾在我們和英蘇之間,很難保證。”
劉明詔說道:“這才算是副總司令答應英國,下決心的原因!因為英國衰敗是長期的。退出印度是遲早的事情,未來爭取阿富汗的就剩我們和蘇聯兩家。所以此戰關鍵不是去控制阿富汗,而是要激起阿富汗人對蘇聯的怒火。你想,我們不進入喀布林,答應新政府獨立自治,可蘇聯卻又必須確保阿富汗心向他們出兵南下。一旦我們打出蘇軍真火,他們會做什麼事情?”
秉文是聰明人,腦海裡立刻湧現出蘇軍傷亡巨大後拿阿富汗出氣的景象,就算傷亡不大,已經逃到土庫曼的阿曼努拉重回喀布林也肯定會大動干戈,如此一來必然會激起大多數阿富汗人的敵視!現在混亂幾年,卻能讓阿富汗感覺蘇軍的敵意讓他們更多靠攏中國,等過幾年世界局勢大變後再出兵扶持就更方便。而且讓蘇軍陷入阿富汗民兵包圍,也能消耗蘇聯力量,減緩他們的恢復速度。至於英國也達到了目的,只要阿富汗亂起來,中蘇就都不可能插手印度。
“難怪英國願意拿阿富汗來換我們不插手印度!”想通後秉文長出口氣,複雜的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交換,讓他們這些純粹的軍人有些頭疼。倒是劉明詔更能接受這種政治戰爭,笑道:“你也不用太擔心海軍計劃,此次作戰只投入10個營,說明總參已經想好後續事宜。何況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