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2 / 4)

小說:百變俏伊人 作者:圈圈

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Bì‘àn: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天祿識餘·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負屓Fùxì:

負屓,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鑑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灸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螭吻chiwen: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龍生九子其他版本

之一: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負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之二:

贔屓(音畢喜),最喜歡揹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簷上。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常飾於鼎的蓋子上。

睚眥(音牙自),嗜殺喜鬥,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足八」「蟲夏」(音八夏),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杆頂端。

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

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鐘的鐘紐上。

之三:

1、蚣蝮,應為(bāxià),蚣蝮: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橋之時,放於橋頭或橋身。嘴大,肚子裡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於作為建築物的排水口。也有傳說蚣蝮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在故宮、天壇等我國古代經典的皇家建築群裡經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

蚣蝮性善好水,又稱吸水獸,會調節水量,使洨河水”少能載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靈異之物鎮於橋頂兩側,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橋會永避水害,長存永安。

2、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3、饕餮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貪殘的怪物。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以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 周 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彊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 宋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六:” 紹聖初,先人官 長安府 ,於西城 漢高祖 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

相傳為堯舜時的四凶之一。《左傳·文公十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