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這一動,讓本來戰況相對而言還好的袁紹,頓時落在了下風,情況變得極為的不妙,甚至就連身在幽州的公孫瓚見到這樣的風勢,本來安穩下來的心,也開始變得躁動不安。
他也想要趁這個時候,去狠狠的在袁紹身上刮下一塊肉來,好好的分上一杯羹,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利益達到最大化。
乘火打劫這樣的本領人人都會,而且都會用的極為厲害,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也說不定。
只不過,公孫瓚剛想要這樣做的時候,卻被董昭給阻攔住了,對於董昭,公孫瓚心裡還是願意相信的,但是面對這樣大好的機會,要公孫瓚放棄,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董昭能給他一個說服他的理由!
董昭與公孫瓚的關係,可不是現在的呂布與李儒的關係,前者乃是過來投靠,而後者則是有點依賴的味道。
當然了,前者是董昭投靠公孫瓚,後者則是呂布依賴李儒!
再說了,這天下間的奇能異士能這樣傲嬌的,估計也只有李儒一人!
說偏了。。。。話歸正題。。。
董昭給了公孫瓚一個理由,一個公孫瓚不想去理會,但又得理會的理由!
劉虞劉伯安的態度,主公可曾考慮過?
一句話,讓公孫瓚頓時洩了氣,對於兵發冀州的想法,就這樣不了了之。經過當初陳修的一番提點後,公孫瓚看待事情的眼光,不在單純的只想要靠著武力,征伐遼東郡,他也看出不少的事情來,比如劉虞劉伯安在幽州的影響力早早的超過了自己。
這個外來人,在幽州百姓的心中已經深深的紮根進去,他公孫瓚不能動劉虞劉伯安,一旦動了,就有可能引起反彈,失去了幽州悠悠百姓的心!
同時在那個時候,公孫瓚也看明白了一件事情,假若自己要打敗袁紹,就必須劉虞的支援,若是自己與劉虞不和,甚至是劉虞與自己作對,後方不穩,就只有敗亡一途,沒有多餘的選擇。
甚至之前那一次,能夠奇襲成功,這其中何嘗沒有劉虞的相助,沒有劉虞的相助,糧草等物質如何能供應的上。
現在公孫瓚與劉虞的關係,就是一個人主內,一個人主外,假若把一個大勢力比喻成一個幫派的話,那麼想要這個幫派和睦快速的向上發展,這內外的主事人就必須要和睦!
其實董昭心裡也清楚,還有一些更重要的理由,這些理由,才是支援著董昭去勸說公孫瓚不要冒然興兵,只不過勸說公孫瓚就不需要這個理由,只需要一個無關緊要,卻能說服公孫瓚的理由即可!
在董昭看來,曹操與袁紹相爭,還不是現在元氣大傷的公孫瓚可以插手的,現在的公孫瓚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攻城掠地的去搶地盤,是要好好的休養生息,把當初損耗的兵力慢慢的補償回來,恢復當初縱橫天下時的兵力,如此一來,才有能力去爭霸天下,與曹操或者是袁紹正面對抗!
當然了,趁此這個機會,恰好可以與劉虞劉伯安搞關係,確保今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物資可以供應的上!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絕對不能出問題,幽州糧草等其他物資的掌握權又基本在劉虞的手上,故而要想糧草不出問題,劉虞的關係必定要搞好,不能出現什麼么蛾子!
只不過,董昭雖然不建議公孫瓚對冀州發動攻勢,但並不反對公孫瓚派遣小部隊前往中山國、雁門郡以及河間郡三個地方不斷的騷擾,甚至是派遣一小部分的人不分晝夜的前往渤海郡騷擾著袁紹放置在渤海郡的守軍!
而且,公孫瓚的策略還真的只是騷擾,每一次袁紹這邊的守軍不堪其騷擾的時候,派遣大軍出去絞殺,公孫瓚手下的兵,就立即騎著馬兒溜了,沒有一絲一毫的留戀,走就是走,不做任何的停留,這樣一來,倒是把袁紹這些駐紮在中山國等地的守軍給氣的一佛昇天二佛出世,袁紹的守軍心中就是有氣,也無可奈何,對於這些如同泥鰍一樣滑不溜秋的對手的時候,任憑誰都會頭疼!
理他呢!人家不理你!不理他的時候,就暗地裡面時不時的給你放幾支冷箭,讓你損失一些人手後,又快速的逃離!
駐紮在中山等國的守軍,他們都覺得公孫瓚手下的那些士卒變了,與他們接觸的時間,也不算是短,甚至他們每一個人手上,或者是對方每個人手上,多多少少都沾染了他們同袍的血,可以說,他們是最瞭解對方的人,同時也是有著血海深仇的人!
只不過,現在仇人性子變了,變的讓他們有些適應不過來!
其實,公孫瓚想的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