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聽了,只得強忍著怒火吩咐下面好生照料趙姑娘。
不等她使出手段來料理趙姑娘,賈母忽然打發人來叫她,原來去江南送禮的下人回來了,告訴賈母姑老爺已給表姑娘取名黛玉,說起黛玉身子骨有些差,急得賈母眼淚都出來了,道:“天可憐見,我敏兒好容易得了個姑娘,偏生身子骨又弱,這可如何是好?”
王夫人忙勸道:“府裡有好些補品和藥材,我這就打發人撿一些上好的送去。”
賈母嘆道:“難為你想得周全。不知怎麼著,敏兒在家時好得很,不想這些年勞心勞力又四處求子,苦汁子不知吃了多少,倒弄壞了身子,現今生個姐兒,還不知如何傷心呢!”
王夫人不知怎地突然想起琳琅在賈珠氣色不好時說的話來,她原是十分信任琳琅,兼之其面相蘊福,總覺得她的話似是能成真似的,故而沉吟片刻,道:“依我看,倒是去信讓姑太太好生養身子才是正經,身子骨好了,再生個哥兒,哥兒身子也好。大約生姐兒的時候姑太太心思太細了些,又不曾好生保養,才致使大姑娘身骨孱弱。長此以往,不是好事兒。送補品藥材的時候,不妨打發幾個心腹去開解照料姑太太,等姑太太養好了再回來。”
賈母一怔,看她良久,才撫掌讚道:“幸虧你提醒了我!敏兒家沒有婆婆,她自己又不曾養過孩子,縱使有下人,都是奴才也不敢十分教她什麼。我還是挑幾個老實忠厚有經驗的嬤嬤過去幫襯她調養身子帶孩子,免得被後宅陰私傷了命根子!”
賈母從孫媳婦做起,成為今日的老封君,榮國府中除了賈赦賈政兄弟和賈敏外,姨娘生的只有三個女兒,自有一套手段,如今年邁心慈,不忍再用,只想護著賈敏母女罷了。
晚間,當琳琅聽說賈母和王夫人不但要上等補品藥材,還要特特挑選四個老實忠厚有經驗的嬤嬤過去幫襯賈敏時,不由得一呆,道:“是太太提醒了老太太?”
王夫人笑道:“我是想到了你說的話。”
琳琅奇道:“奴婢說的話?”
她自己說了什麼,早就不大記得了,自從因幾次說中賈寶玉的事兒後,她便絕口不再提未來的事情,先前王夫人曾問過趙姑娘生男生女,她明知會是探春,亦沒有開口回答。
王夫人嘆道:“你說,身子為第一要事,沒有好身子骨,什麼都做不得,反殃及自身。寶玉抓周抓了脂粉釵環,老爺不悅,拘束珠兒得很,日夜苦讀,珠兒的精神很不好。幸虧我早早留意開解,不然,太醫說珠兒思慮過重,時間久了可不好。”
琳琅聞言一怔。
王夫人拉著她的手,含淚道:“好孩子,你不知道,原是老爺逼得太狠了些。老太太如今眼裡心裡只顧著寶玉,上下人等都說寶玉銜著美玉出生,是有大造化的,未免都冷淡了珠兒,故珠兒心裡十分煩悶,險些鑽了牛角尖兒!他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我雖疼他,可他十四歲中了秀才,老爺越發逼他讀書,我也盼著他有大前程。”
嚴父慈母,說的正是賈政和王夫人,不過後者也並非一味溺愛賈珠。
賈政自幼酷好讀書,可惜未能從讀書入仕,只是得其父之蔭,皇恩浩蕩,賞了個從五品的員外郎,多年來未見升任,本人雖非輕薄膏粱,到底太迂腐了些,因此對已進了學的賈珠十分嚴酷,只想讓他考中舉人、進士,好光耀門楣。
原著中賈珠不到二十歲,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看來未嘗不是壓力過大。
賈珠現今十六歲,已議了親,琳琅心中一動,想起王夫人說要去林家送藥的事兒,笑道:“奴婢倒有個不懂事的想頭,不知太太可否願意聽聽?”
王夫人道:“你且說來。”
琳琅道:“老太太和太太要給姑太太送禮,千里迢迢的,自然打發下人去,只是何不讓大爺走一趟?只當走親戚。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見識多了,心胸自然放得開了。何況將來為官做宰,總要知曉民生,不能一問搖頭三不知。再說了,江南文人薈萃,姑老爺又是探花出身,學問極好,有他指點大爺一二年,秋闈的勝算也大些。”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祖母常說做人要學會隨遇而安,明知前有悲劇卻不去避免,實不為人矣。因為她是人,所以她有情,王夫人信任她重用她,她自然投桃報李,不像癩頭和尚和跛足道人那樣明知會發生慘劇,卻依舊袖手旁觀,佛道度人,這樣的他們度的是什麼蒼生?
她對王夫人確有幾分利用的心思,原想得到她的重用,等到年齡後求恩出府,但這麼兩年相處下來,情分已取代了先前的利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