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第一大敵,瓦崗軍其實也是關隴貴族的勢力,關隴貴族同時也是大隋的基礎,朕想打爛這個基礎,卻沒有來得及建立一個新的基礎,最終導致了朕的失敗,朕也不想承認失敗,可聽說李淵佔領了關中,朕的心就死了。”
“可是皇祖父可以下旨重封楊元慶抗突厥之功,然後命楊元慶去攻打關中,洛陽的軍隊再從東面夾攻,一定能剿滅李淵。”
“朕就算下旨給他,他也不會去打關中,他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平定關中,反而會將他徹底陷在關中,他比誰都清楚。”
“可是……”楊談還想說什麼,但他卻不知從何說起。
楊廣輕輕扶住孫子的肩膀,在一個石墩上坐下,他注視水面上的荷葉,眼睛裡流露出一種難以言述的複雜目光,半晌才微微嘆道:“侯兒,朕知道你很喜歡楊元慶,因為你父親曾經把你們兄弟託付給他,你們視他為叔,你弟弟侗兒對朕說過這件事,朕能理解你的心情,所以剛才你斥責虞世基,朕也沒有真的責罰你,但你們真的不瞭解楊元慶,天下除了朕以外,恐怕也沒有人能看得透他。”
楊談緊咬嘴唇,沒有插祖父的話,他感覺祖父的話中有一種強大的說服力,儘管他說不清楚這種感覺的源頭在哪裡,但這一次他覺得說的是對的,他耐心地聽著。
楊廣看了孫子一眼,微微笑道:“這兩天你不是總在催促朕封賞楊元慶的抗突厥大功嗎?你知道朕為什麼遲遲沒有封賞?”
“孫兒不知。”
“因為朕想封他為弘農郡王。
楊談吃了一驚,封楊元慶為王,這是他想都沒有想過之事,皇祖父怎麼會想到封異姓王,楊侯的心忽地一動,其實楊元慶也不是異姓。
楊廣彷彿陷入一種對往事的追憶之中,他在回憶仁壽四年,在白玉塔中,楊元慶對他的承諾,永為大隋之盾,在雁門城下,他重複了這個承諾,此時楊廣心中湧起一種極為複雜的情緒,他終於明白楊元慶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了,大隋依然是大隋,只是……
但楊廣並沒有暴怒,也沒有敵視楊元慶,他心中只有一種深深的悲哀,這種悲哀中又藏有一絲連他自己都說不清的希望,如果大隋王朝依然能存在下去,或許又是一種不幸中的萬幸,讓他將來去見先帝時,還有那麼一點點顏面。
楊談沉思良久說:“他現在已是楚國公,以抗擊突厥的大功,也確實是應該加封為郡王。”
楊廣臉色露出一抹苦澀的笑容,長孫的想法和他相差太遠,他也覺得自己的念頭荒唐之極,竟想用楊元慶來延強大隋,這個理由他實在無法對孫兒開口。
楊廣站起身,拄杖慢慢地向回走,楊侯扶住了他。
“皇祖父,那什麼時候能下旨表彰豐州這次抗擊突厥?”楊談小聲問道。
“可以先表彰豐州軍,至於楊元慶,以後再說吧!”楊廣嘆息一聲,他心中充滿了茫然,他也不知道該不該封楊元慶為郡王。
次日一早,楊廣正式向天下下詔,嘉獎豐州軍抗擊突厥,所有豐州軍將士皆加勳官兩級,賜豐州軍號為忠勇,陣亡將士加倍撫卹,裴仁基、李靖、楊思恩等十名有功大將賜爵郡公和縣公,但令人意外地是,這份詔書中絲毫沒有提到對豐州總管楊元慶的封賞,使整個朝廷內外對此都充滿了困惑。
但另一份詔書,關於譴責李淵勾結突厥之事,楊廣猶豫了很久,最終沒有發出這份詔書,他擔心再次引發軍中的恐慌。
,【歷史上江都的驍果之所以發生譁變,實際上就是因為李淵答應突厥,關中子女皆歸突厥,所以李淵佔領關中的訊息傳到江都後,引發了驍果恐慌大逃亡,最終被關隴貴族子弟利冉,發生了譁變。】
第十三章 逃兵危機
目前江都的軍隊還有十萬人左右,皆是大隋最精銳之軍,分佈在江都郡和丹陽郡,其中三萬禁軍駐紮在江都城內,這三萬禁軍又稱為驍果軍,是隋軍精銳中的精銳,這種精銳並不是指戰鬥力強,而是指他們裝備之精和待遇之高,為大隋諸軍之冠,士兵皆騎汗血馬,裝備騎槍和馬刀,身穿血色明光鎧甲,頭戴赤金豹頭盔,左臂上刺有血鷹以為標識。
驍果軍主要以關中人和洛陽人為主,和關隴貴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雖然突厥的恐慌漸漸平息,但對於關隴子弟,卻有了另一種心思。
江都西門旁有一家酒肆,原名叫做‘淮揚居’,店主極有經商頭腦,一個月前將酒肆改名為‘長安思’,立刻生意火爆,每天來這裡吃飯喝酒的驍果士兵絡繹不絕。
中午時分,在長安思二樓的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