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3 / 4)

的召喚,讓人心生寧靜之感。

過了一刻,繞過小徑豁然開朗,一大片寺院出現在兩人的面前。

天龍寺在大理城外點蒼山中嶽峰之北,正式寺名叫崇聖寺,但大理百姓叫慣了,都稱之為天龍寺,揹負蒼山,面臨洱水,極佔形勝。寺有三塔,建於唐初,大者高二百餘尺,十六級,塔頂有鐵鑄記雲:“大唐貞觀尉遲敬德造”。相傳天龍寺有五寶,三塔為五寶之首。

段氏歷代祖先做皇帝的,往往避位為僧,都是在這天龍寺中出家,因此天龍寺便是大理皇室的家廟,於全國諸寺之中最是尊崇。每位皇帝出家後,子孫逢他生日,必到寺中朝拜,每朝拜一次,必有奉獻裝修。寺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規模宏大,構築精麗,即是中原如五臺、普陀、九華、峨嵋諸處佛門勝地的名山大寺,亦少有其比,只是僻處南疆,其名不顯而已。

此時,而、凌風在草坪上不住踱步,似乎等得心焦。聽到馬聲,驀然回首,臉色一喜,待見李清荷復又一怔,不過他也沒有發問。跑過來低聲道:“四弟、弟妹,快進去,大師等候多時了。”

凌風在前引路,由左首瑞鶴門而入,經幌天門、清都瑤臺、無無境、三元宮、兜率大士院、雨花院、般若臺,來到一條長廊之側。

三人沿長廊更向西行,來到幾間禪房前。只見那幾間屋全以松木搭成,板門木柱,木料均不去皮,天然質樸,和一路行來的金碧輝煌的殿堂截然不同。

凌風在門前尊敬道:“大師,凌雲攜妻前來。小子特來稟告。”屋內一人說道:“小施主請進。”

凌風緩緩推門,板門支支格格的作響,顯然平時極少有人開啟。凌雲、李清荷隨著凌風跨進門去,凝目望去,西首一僧臉朝裡壁,一動不動。

凌風悄悄道:“四弟,這正是枯榮大師。此處是牟尼堂。我先走啦!”

凌雲知道“牟尼”乃是寂靜、沉默之意,此處既然是牟尼堂,須當說話越少越好。見凌風離開,他點點頭,也不言語。

木門支支格格的輕合,房內一片沉默,凌雲拉著李清荷跪坐在一旁蒲團,也不說話。他知道枯榮大師在天龍寺輩份最高,苦煉枯榮禪,數十年如一日。

枯榮大師道:“小施主,可知老納請你前來。所為何事?”

凌雲感應著枯榮大師若有若無的真氣,知道他的一身修為實在高深莫測,但是相較自己還是差上不止一籌,相比之李清荷恐怕也有所不及。聽聞他出聲,於是道:“段氏江山一朝落入他人之手,大師雖為循跡空門,但飲水思源乃人之常情,再聞晚輩與凌風在金蘭之誼,所以特來相約,討個說法。不過晚輩相信,昨日之一番話語凌風三哥恐怕已經盡數轉述了吧!”

李清荷低低地驚呼一聲,原來枯榮大師轉過身來,原來枯榮大師這張面容奇特之極,左邊的一半臉色紅潤,皮光肉滑,有若嬰孩;右邊的一半卻形同枯骨,除了一張焦黃的麵皮之外,全無肌肉,骨頭突了出來,宛然便是半個骷髏骨頭。李清荷一驚之下,將臻首埋入凌雲懷裡。

凌雲知道這樣枯榮禪功所致,心有準備,但是這張半枯半榮的臉孔,實在太過嚇人,李清荷素來膽大,有此表現,恐怕是驚到極點了。別說是她,自己一顆也是怦平亂跳。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老納過於奇特,驚嚇兩位小施主矣!”枯榮大師倒也沒有怪罪,語氣祥和,沒半分火氣。

凌雲平淡道:“清荷一時失儀,望大師莫怪。”

枯榮大師一代高僧,自知相貌嚇人,對此渾不在意,凝聲道:“往昔段譽年少之時得見老納一面,卻也驚惶失措。小施主鎮定如斯,實出老納意料。小施主一語的中,凌風小施主的確將施主之言帶到。老納甚為不解,俗世傳聞宋皇極其看中施主才能,然而施主卻為何有此一著?老納實不解也。莫要對老納說是覺得對不住凌風施主才產生此念頭。”

枯榮年輕之際,是大理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所經世事豈是凌風可比,當凌風說明凌雲因為自己而產生造反心思的時候,他淡然一笑,知道那不過凌雲推託之語,不過他也沒有說明,今日面對凌雲,於是問了出來。

凌雲腹中暗自誹謗道:“老而不死實為賊,老狐狸居然看出來了。”面對著枯榮大師的目光,說道:“原因如何,晚輩不便道出;雖然欺騙了三哥,但是那也是無奈之舉,不過說還他兩個大理確是衷心之語。大師可否相信?”

枯榮大師點點頭,說道:“善哉,善哉!小施主一片丹心,老納如何不信?老納略懂相術,觀小施主紫微之氣高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