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不過是兩王爭權,原本對文人來說,都是老朱家的爺們,為誰效忠都是為大明做事,不過用了對文官的態度可不是太好,方孝孺這種大儒居然被誅十族,這是文官對靖難最不滿意的地方。
徐鴻儒笑道:“那麼李先生有何高見?”
李三才正在喝一口茶,突然聽到徐鴻儒發問,忍不住嗆了一口茶水,咳嗽不止,他這次提出軍權的問題,不過是為了分散注意力,讓在場諸人不要把視線放在抵制“議會”上,哪裡想到過什麼解決軍權的問題?
“這個……我想大家還是等等看朝廷究竟是個什麼方略再說吧!”
實際上臣子在軍權方面根本是不宜對君主有什麼異議,大明朝你可以罵君主昏君,只要你的組織有足夠的力量,就能夠保你無事,該做官還做官,不過你要是把主意打到軍權上,那可就是大逆不道了,就算是誅你十族,別人也沒什麼好說的。
徐鴻儒不禁搖了搖頭,實際上他原本就沒有打算依靠這些東林黨人,在他看來這些人不過是些充門面的,真正做事還要靠其他的人,若是要是這些人能夠給朱由崧填一些麻煩,他也不介意用一用。
在明朝,皇帝畢竟不可能直接將一個軍職或是政職賦予某個皇子皇孫,這在洪武年間可能,不過在萬曆年間長期的傳統已經不可打破,不過卻也有可以取巧的地方,比如上一次皇帝任命魏進忠為監軍,並且將無怨言這個一樣毫無根基的軍官派到了神樞營裡,只要朱由崧拿下了那幾個沒了後臺的刺頭,便可以透過魏進忠操縱整個神樞營。
而在這次軍制改革上面,萬曆帝便讓朱由崧給了他一個名單,讓他給五軍都督府重新配置人員,而朱由崧對五軍都督府現在的組織結構都不認同,便直接將一份改革五軍都督府的計劃呈了上去,還把五軍都督府改名為了樞密院,而萬曆帝和內閣也全都認同,反正在內閣他們看來,這個樞密院不可能擁有調兵權,而文官也不可能讓他們參與議政,就算是再怎麼變,也不可能擁有宋元時期樞密院的威風。
現在的五軍都督府,無論是前後左右中軍,全都指的是陸軍,對於海軍根本沒有一點地位,而朱由崧要做的正是要改變這一點,他在北海已經建立了一支五六十艘蒸汽大艦的海軍,不過北海缺少不凍港,將他們調到山東南方等溫暖地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軍制改革當中不可能沒有他們的地位。
在朱由崧重新設計的樞密院當中,擁有陸軍部、海軍部、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四個主要部門,陸軍部此時只能控制京營,要進行全國改制,必然牽動大量利益的利益,為時還尚早,海軍部則要容易得多,反正現在只有他的那支艦隊可以稱得上是海軍,總參謀部雖然還沒有調兵的權力,不過在作戰指揮上卻可以替代文官的指手畫腳,總後勤部則在軍隊當中設軍需官,取代了軍官的發放軍餉以後勤補給的權力。
當然這些制度只能在京營試行,想要推廣到全國,任重道遠!
第六章 樞密院(下)
與樞密院同時成立的則是大明皇家陸軍軍校,主要分為炮兵工兵步兵和參謀四科,這種軍校算是樞密院的下屬部門。
實際上樞密院的改革是與軍校分不開的,新式的火藥和大倍徑長身管讓現在炮兵的射程已經超過了直瞄可以觀測的極限,必須要使用精確的測量儀器才能夠使用,原本想佛朗機炮、虎蹲炮那樣放於陣前直接開炮的方式已經沒辦法使用新式的遠射程火炮,而新式的武器、新的鋼筋混凝土材料以及新的作戰戰術,也催生著新式的軍事建築,工兵科也應運而生。
若是沒有軍校培養出的大批人才,樞密院的改革也就無從談起,而原本五軍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這樣的一二品的大員,也被朱由崧扔進了軍校,讓北海的那些軍官對他們進行現代新式戰術的學習。
明朝雖然政策強硬,實際上仍然是襲承了宋朝以文統武的政策,五軍都督府原本為樞密院,後來改名為大都督府,再後來卻被一分為五,由原本的“中樞機構”變成了處處受制於兵部的單純執行命令的機構,就連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官銜,此時也成了虛銜,而且人事任命都需要經過吏部認可。
此時朱由崧的軍校卻讓樞密院人才方面不在受制於吏部,有了自己培養人才的機制,不過軍校對於那些武將來說,卻不是一件受歡迎的東西,在他們看來,軍校不過是那些北海系的人,搶奪他們權力的一種手段。
樞密院有了這些人從中阻撓讓樞密院的改制陷入了停滯當中,對此朱由崧也不得不親自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