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就這麼辦。”
*********************************************************************
朱厚照仍舊躺在豹房大殿內未曾醒轉,京師內的氣氛卻越來越凝重,朝堂裡,大臣們的恐慌情緒甚至連掩飾的功夫都不想做了,紛紛緊繃著臉,焦急地望向豹房方向。
一批又一批的廠衛探子策馬出城,又一批批地回城,帶回來的都不是好訊息。
天子溺水這件事無論如何也瞞不住,廠衛回報,各地藩王已有不穩跡象。
不知什麼人放出的風聲,將朱厚照溺水一事大肆渲染擴散,一時間城中一隻只信鴿撲扇著翅膀來回奔忙,數日後,廠衛探子們傳回來的訊息一個比一個嚴重。
衡王朱祐楎,榮王朱祐樞,益王朱祐檳這三位最按捺不住,渾然不顧藩王未奉詔令不得擅離封地的規矩,打著入京朝覲的幌子,二話不說領著隨從浩浩蕩蕩直奔京師而來,其餘諸王府燈火晝夜不熄,長史幕僚們與藩王通宵達旦議事。
三位離開封地的藩王自然是最著急的,他們不能不急。
從他們的名字便可以看得出,這三位跟弘治先帝朱祐樘的關係不淺,他們是憲宗皇帝的親子,弘治皇帝的親兄弟,若不是弘治先帝投胎時比他們快了一點點,憲宗之後的皇位說不定就是他們的了,如今朱厚照性命垂危,論血緣和皇位排序,他們自然是最有機會的,雖然在他們前面還有一個興王,可是誰敢保證一定沒他們的機會?論血緣,他們是弘治先帝的親兄弟,是朱厚照的親叔叔,立嫡固然是倫常正理,立長也是應有之義呀,去京師碰碰運氣,說不定能中鉅獎呢……
三位皇叔懷揣著對未來美好的期望,興沖沖地上路了。
訊息傳到京師,朝臣們心頭愈發沉重。
他們擔心的不是這三位二百五王爺,而是那些仍待在封地,卻通宵達旦議事的藩王,他們看似平靜,可誰知道背地裡在醞釀怎樣的狂風暴雨?國君之爭自古以來便是殘酷無情的,來日天子若駕崩,天知道這些藩王為了爭搶皇位能幹出什麼事來,三位進了京的王爺鬧將起來,立長還是立嫡又是一場亂仗,待在封地裡的藩王們怎會不抓住這個千古良機,將京師這灘水越攪越渾?
四面八方的訊息在廠衛匯總,錦衣衛指揮使秦堪壓下訊息隱而不語,東廠廠督戴義卻無法沉默了,於是星夜敲開了大學士楊廷和的門,楊廷和情知事態嚴重,下令再次發起廷議。
這次廷議的內容是京畿防務。
各地藩王已不止是摩拳擦掌,而是磨刀霍霍了,京師不得不未雨綢繆,畢竟大明立國一百多年,不知天高地厚的腦殘王爺太多了,偏偏這種二百五王爺手裡不大不小還掌著一點點兵權,若真被這群二百五揮師攻進京師坐了龍椅,那就是一樁十足的千古笑柄,京師的大臣們會被後人貽笑萬年。
文華殿內,內閣,都察院,司禮監和六部尚書組成了這次廷議的主要成員。
楊廷和坐在首位一語不發,腦海中卻忽然回想起陛下溺水那日,西華池邊涼亭裡秦堪的那番言論。
當時秦堪提議增調外四家軍入京駐防,亭中眾人一齊表示反對,這才隔了幾日,秦堪當初的提議卻不得不拿出來正式在廷議上討論。
京師十二團營最初時只有十團營,成化三年增為十二團營,初定人數為每營一萬精銳,也就是說,拱衛京師最精銳的軍隊總數十二萬人左右,只不過這個資料只是成化年時的資料,到正德十四年時,十二團營因為久居太平之地,軍中軍戶父退子繼漸漸良莠不齊,而且缺員日漸嚴重,如今的十二團營總人數已不足七萬,加上戍守內宮的御馬監騰驤四衛,和京師周圍駐守的常規軍密雲衛,武德衛,廣武衛等,總人數加起來約二三十萬。
看似極其龐大的數字,然而自土木之變後,大明損失五十萬軍隊,後來填補上的軍戶數代人未經歷戰場硝煙,戰力非常低下,早已不復當年“精銳”之稱,正因為這個事實,朱厚照才曾經動過邊軍與京軍對調防務的念頭。
直至今日,滿朝文武齊聲反對的提議,卻在情勢危急之中不得不被內閣拿到了桌面上,與眾臣正式商議。
*******************************************************************
ps:還有一更。。(未完待續。。)
第七百二十五章 酒酬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