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不差。
但真正經歷了日軍的進攻後,才會知道日軍的進攻是多麼的犀利!基本上來說。同等兵力之下日軍的攻擊力是極強的!
尤其是小股部隊的進攻、擲彈筒的應用、突擊隊型的熟練和精準的射擊……等等!在抗日戰爭初期,基本的戰損比率都極高!
據國民政府軍令部1944年統計,第一戰區敵我兵力之比是14:100;第二戰區是13:100;第三戰區是20:100遠東之虎。平均起來,中**隊要六七個人才能頂住一個日軍!
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原大戰晉綏軍的總指揮徐永昌的估計也大致相似:中**隊共有320個師,在中國戰場的日軍約40個師,比例是8:1。
當時的中**隊,基本在一戰時期的水準。相比之下,日軍的確強出了不止一籌。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也吃了不少的虧。
而讓美軍吃虧的最嚴重的武器便是——擲彈筒!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給日軍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上日俄戰爭的經驗教訓,使得日軍認為,為了應付可能要面對的塹壕戰。需要一種射程比手榴彈遠,同時可以像迫擊炮一樣打擊障礙物後目標的步兵支援武器。
擲彈筒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直接支援小隊、班一級步兵作戰,射程和威力彌補了中口徑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白,發射和調節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當的創造性,在二戰期間日軍使用的各種步兵武器中獨樹一幟。
很多人認為,擲彈筒是一種僅僅憑著經驗來使用的武器。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從日軍的《步兵操典》及聯隊以下的步兵戰術教材中,我們都可以見到擲彈筒在攻防作戰使用的原則。
甚至日軍把擲彈筒的使用已經完全的量化,射距遠近除用“整度器”調節筒內的長短調整射程外。主要靠角度的修正。
如近距離為射擊,日軍教材稱為“下方分角”,射角45度,射程為60米,60度為45米,90度為30米。遠距離射擊。日軍稱為“上方分角”,射角為45度,射程為220米;50度角為180米,60度角為120米。
甚至他們還為此而裝備了“**式重擲彈筒射角附照器”,上面裝有水準氣泡,為“東京合名會社兵器商會”制。
這種武器,在進攻中的功用極大!基本上日軍進入大約兩百米後,擲彈筒便開始對陣地進行精準的武力打擊!一分鐘發射40發的發射量,讓他們可以直接對陣地、壕溝進行火力覆蓋。
在重點清理完畢火力點之後,日軍的部隊便會開始對陣地進行衝鋒!這種戰術,在陣地戰上極為有效。而他的輕便、靈活也讓美軍極為關注。
不過,這種武器在對陣上半自動火力上由於日軍的自大和戰術的僵化導致了失敗。
“黑子,既然說定了今天凌晨兩點會發動進攻。”劉松山拿出了自己的懷錶,這是霍慶雲送給他的東三省生產的懷錶。堅硬的外殼上有著精緻的花紋。
“唔……我讓阿醜給你們幫幫忙……”霍慶雲點了點頭,對著劉松山道。而霍慶雲說著,一個臉上有著一道延綿到下巴的巨大刀疤的漢子裂開嘴笑著站了出來。
他便是阿醜。別看他相貌兇惡,實際上卻是個細心人。不然霍慶雲也不會提出讓他去協助劉松山他們,當然!阿醜手上拿著一個巨大的箱子。
這個箱子內,裝的便是屠千軍特地給霍慶雲他們準備的那把懲罰者35MM榴彈發射器!
“那成!有什麼問題,我們電報溝通……”劉松山也沒有拒絕,他知道霍慶雲既然派了人來肯定是顧及自己火力不足。赤色本來的武器也不咋地。
雖然歷次戰鬥繳獲了一些,但要攻打一個小鎮顯然還是不夠的。而且重武器的缺乏,這是赤色的致命傷。
而在東三省,現在張學良和他下屬的那些高階將領們被允許參觀國防軍的一次演示。這次演示的主角,便是國防軍的主力坦克——虎式I型!
來到了演練場,張學良他們看著一輛虎式“喀拉拉……”的被開到了場子中央而駕駛員卻直接走出了坦克頗有些不解。
而這時候,一門遼14年式37毫米平射炮被推了出來。這讓他們有些莫名其妙,但隨即他們便驚愕了!卻見那火炮的炮口被調向瞄準了遠處的坦克!
這……這是要幹什麼?!卻在他們不解之時,那門遼14年式37毫米平射炮被猛然裝上了炮彈對著虎式I便是“嗵!”的一炮!
張學良等人不由得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