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不能見的。
    抽絲剝繭,不過是能見到一絲的端倪。譬如,解密中那段時間中國拿到的炮兵雷達。
    由此我們也認識到,政治不是兒戲。咱們老百姓想當然的事件其實都包含著激烈的政治博弈,因為他們必須為國家的長遠考慮,思索如何才能為自己國家帶來最大的利益。
    某些政策、策略甚至是延後十年乃至數十年才能夠看出效果。東歐的顏色革命,當時不斷鼓吹的“中國崩潰論”……等等。
    放到了今天來看,東歐卻依然停滯不前。甚至美國、英國等自身也陷入了危機。反觀中國,卻在“崩潰論”中一路前行。這已經引起了他國的注意。
    英國首相丘吉爾1945年和西方領導人交談時,對中國根本就不屑一顧,提及“中國人”,他用的還是那個對華人帶有嚴重種族歧視的字眼“Chinaman”。
    而現在,哪位首相或者領導人膽敢在公開場合談論中國的時候再提到這個字眼?!這便是我們的成就。
    中美外交風雲
    作為資本主義及美國的堅決擁護者,基辛格聲稱:“美國堅持透過施壓和激勵來實現價值觀的普適性,也就是干涉別國的內政。”
    在外交上,中國含蓄而深刻,楊子任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話語往往包涵數層含義,往往令喜歡直來直去的美國人頭痛不已。
    他們經常煞費苦心,熱烈討論,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開始恢復,這是冷戰時期改變世界格局的大膽舉動,而在這之前,時為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為尼克松訪華之行打前站。(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論中國》讀書筆記(完)
    因此,基辛格身為親歷者,他的描述無疑具有準確性,他所披露的細節也是其它歷史書上絕對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著名的外交家,他多次訪華,多次中國的三代領導人交流切磋,對他們的理解是不同尋常的:
    他稱楊子任為“哲學王”,周儒雅、隨和,他還特別欣賞二代領導人的實用、三代領導人的靈活,認為這兩人都在審時度勢,為把中國帶出備受孤立的國際環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奧巴馬2008年競選團隊亞裔事務顧問薛海培認為:“美國進入全民思考中國帶來衝擊的時刻。想跟中國幹仗的人並不多,更多的是對中國崛起的焦慮,這對美國民眾影響很大。”從來便生活在優越感之中的美國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脅。
    然而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美國無法忽視這個大國的存在。事實上美國不必感到驚訝,除去清至共和國初期的兩百餘年,我們一直領先於世界。現在不過是我們重新拿回屬於我們的東西而已。
    中國必然會對世界未來的格局和走向產生較大的影響,美國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國作為盟友。如果雙方對抗,那麼損失的不僅僅是中國。
    在今年的美國大選中,中國的崛起成為奧巴馬和羅姆尼的獨立辯題。相比之下,奧巴馬對華態度比較溫和,而羅姆尼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十分激進。
    事實上,美國大選的候選人為了拉選票,通常會在競選中對中國強硬,但是上任之後馬上變臉,開始緩和對華關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美國選舉時,克林頓激烈譴責老布什的對華政策,他攻擊老布什“縱容”中國,揚言要對中國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