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聯合政府的關係一直極為曖昧,聯合政府的主席林森和其他委員們似乎也有意保持這種曖昧。
他們既沒有宣佈德國為敵國,也沒有宣佈德國為盟友。主要的目標還是瞄準了日本,至於義大利和德國他們提都沒有提。
“企六啊……你看著蘇聯他能支撐多久?!”林森現在關心的是這個,自從得知日本人被蘇聯擋住了之後老傢伙就開始關注蘇聯到底能夠擋住多久。
雖然戰前國防軍的評估就告訴了林森,開戰之初蘇聯肯定會損失慘重。至少在半年至一年之內,蘇聯要損失一半以上的領土。
軍隊至少有七成要損失在和德軍作戰的戰場上。但這一切都沒有德軍的進攻成果來的猛烈,僅僅是一個多小時他們已經破掉了蘇軍的五道防線俘虜了二十餘萬之眾。
“我估計支撐不了多久,不過這得看英美方面的反應了。”蘇宗轍皺著眉,對林森回答道:“如果美國讓自己的精銳部隊全面介入,或許能夠趕走德國人……”
“但現在美國的軍隊還在訓練中,雖然有一定成果了但誰也不敢保證他們在戰場上不掉鏈子。您知道的,演習終究不是實戰。沒在戰場上生生死死的走一朝誰也不知道這部隊到底是能打不能打……”
林森點了點頭,表示蘇宗轍說的有道理。而邊上的顏正清推了推眼鏡。捻著鬍子笑道:“能不能打,打完了才知道。但活下來的可能會帶出強兵。咱們的老兵,不都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麼?!”
顏正清說著。轉過身對林森道:“其實,我還是看好美國。”
“哦?!知常說說看,為何你一定看好美國。”林森對於這個很有興趣,一直以來他都在德國和美國之間搖擺。
德國取得的勝利是毫無疑問的,現在在蘇聯戰場上他們也證明了自己的戰鬥力。要與這樣的國家為敵,林森心裡有些沒底。
但對於美國,他一方面也在考慮是不是要合作。畢竟美國已經強大不少時間了。且他們現在都沒有全面的介入戰場,尤其是陸軍部隊。
也就是說,他們是諸參戰國中戰爭潛力最強的國家。誰也不敢說他們全面參戰之後。戰局不會因為他們的介入而有所變化。
“無他,美國的戰爭潛力太強了……”顏正清嘆了口氣,道:“一戰前期和一戰之後,美國累積了大量的工業基礎。這些都是經過戰爭檢驗的。他們的生產能力是無比恐怖而驚人的。直到現在這臺恐怖的戰爭巨獸還沒有發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且美國人口不再少數。兵力完全可以補充的上。即使他們沒有太多的兵力補充,別忘記了蘇聯可是有大量的兵員。”頓了頓,顏正清苦笑著道。
“在這點上,德國很難和美國比肩。除非他們能夠佔領大片的資源產地,否則戰爭打下去他們唯一的路途便是失敗……”
說著,顏正清推了推眼鏡:“其實……如果蘇德能夠全面聯合,活或許會對美國產生巨大的威脅。但可惜的是,蘇聯和德國雙方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了……”
蘇宗轍沒有說話。對於美國的工業產能情況他還是有一定了解的。現在美國還沒有全力爆發自己的戰爭潛力,就已經可以達到月產戰機一千三百餘架之多。
如果他們全面的推動自己的生產力。那麼他們的生產能量會達到何等恐怖的地步?!
美國方面最大的優勢,便在於他們有著大量的軍工企業。這些企業在戰時支撐了整個美國的軍工消耗。
以飛機為例,美國現在所擁有的飛機生產商便有:通用動力、麥道、波音、諾斯羅普格魯門、羅克韋爾、費爾柴爾德公司、洛克希德馬丁、惠普……等等十數家。
而同時,這些公司的子公司或母公司也有大量的企業在生產其他的武器裝備或零配件。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力,構成各種規格化的零件有大量生產的可能。
多數的工廠他們並不生產完全的整個裝備,這些生產工廠只從事自己擅長的生產方式,在所有規格化的零件生產完成後交付便可。組裝方面則是由專門的工廠進行組裝,這令他們構成裝備的零件有高度的相容性和共通性且效率更高。
造成這一切的,源自於美國人在1798年的發現。
當時美國人在武器工業中運用互換性原理以批次製造零件(來福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於是1911年美國人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原則》,闡述標準化方法是科學管理的方法。
在1927年的時候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提出“標準化對工業的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