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不肯走的。除了一些老弱病殘走不動的,還有些來自窮鄉僻壤不想回去的,另還有些家園被毀回去衣食無著的,還有些怕蒙古人去而復返的,總之就是,絕大多數人還守在巴州城外。
清瑜聽了這情況,忍不住眉頭緊皺。戰時非常時期,這些難民困守在此也是無奈之舉。可是一旦到了承平年景,這麼多人還聚集一塊可就不是什麼好事了。不說吃喝拉撒睡,安全問題也是一大隱患。
悟能低聲道:“護法,其中有那父母雙亡的孩子,或者看破紅塵的施主,我們便帶回延州感應寺去。一來重建感應寺也需要人手,二來有佛緣的也可增添為門人。”
清瑜苦笑道:“杯水車薪,感應寺能招多少人去?”
悟能撓撓頭道:“那請巴州知府再建一座寺廟?不,建個五六七八座也行。”他這輩子就在感應寺中,習慣了那裡的生活,總覺得還是廟裡好。
清瑜白了悟能一眼,這傻大個,想的什麼主意啊?雖然清瑜也算半個佛門中人,但是僧侶不事生產,不繳賦稅,若不加控制發展下去,可是會動搖國本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耗盡國庫與民膏。清瑜自然不能讓這種事發生。
悟淨沒有悟能想得那麼簡單,建議道:“巴州之地山多地少,若想就地安置這些難民,怕是不夠田地來分。我看東面荒山倒多,不如發些種子農具讓這些難民去開荒?”
清瑜低頭想了想,還是搖頭道:“且不說這些荒山要多久才能變成良田養活這些百姓。只說這東面地理,乃是陳、梁、苗三地交界,既不安全,又會讓鄰邦心生不安。況且,山區瘴癘橫行,這些鄉民又沒有條件看醫問藥。不妥,不妥。”
悟能著急道:“這也不是,那也不行。難道護法眼睜睜看著這些百姓受苦?”
清瑜想起後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綜合現在陳國的境況,心中有了一個大概。她安撫悟能悟淨道:“我已經有了一些眉目,明日就去拜見太子殿下,提出我的建議。至於是否可行,如今還做不得準。二位師兄也別急。你們這些日子走訪了不少難民,回頭幫我統計下,其中青壯年有多少,婦女有多少。剩下的老弱病殘幼又有多少。”
悟能聽說清瑜有了眉目,正想問,卻被悟淨拉了起身。悟淨曉得清瑜要去做的事情比他們要難許多,也不是一時半會能說得清的。當然不讓悟能笨嘴笨舌的追問了。悟淨道:“護法若能廣灑慈悲,善渡災民,不啻於積修百萬善功。我們師兄弟願附驥尾。有勞護法出入宮廷籌謀此事,分工已定,我們這就去辦。”說完便領著悟能告辭,匆忙離開了。
清瑜也不阻攔,只靜心仔細籌算,連晚膳都吃得馬虎些。
次日一早,清瑜便讓木樨給方公公遞了帖子,想求見太子殿下。方公公有些為難的回覆木樨道:“這些日子殿下忙於回遷京城之事,公務十分繁忙。不知大小姐有何事?若只是想見皇太孫,不如直接去涵虛殿。”
木樨得了清瑜吩咐,低聲道:“就請方公公遞個話,只說我們小姐因是半個佛門中人,憐惜城外的難民。不知太子殿下準備如何處理此事。我們小姐有一計獻上。”
方公公這才曉得這位嘉王府大小姐不是他想的那種深閨女子。雖然自古女子不得干政,但是戰時多少有些從權。加上大小姐說得漂亮,是因為佛門慈悲心腸,倒是理由圓滿。
果然太子陳洪恪聽到方公公稟告立即派人來接了清瑜過去。
清瑜到了春陽殿,果然見有許多官員內監等在門外階下,似乎都有要事稟告。
清瑜由方公公引領,越過眾人,獨自進了春陽殿。
太子陳洪恪一副精神倦怠的樣子,這些日子的事情真是忙壞他了。見到清瑜進來,陳洪恪難得露出一絲笑意,對清瑜招收道:“瑜兒有日子沒見了,傷好利索了嗎?”
清瑜正兒八經的見了禮,這才上前與陳洪恪答話道:“侄女見過太子叔叔,有勞叔叔掛念,瑜兒身體無礙了。”
陳洪恪嘆息道:“今日聽小方說起,我還真不得不抽空見你一面。眼下我們回京城在即,我忙得焦頭爛額,束手無策。你不說,城外這些難民也是我一樁心病。只打算留給巴州知府、守備去操心了。”
清瑜低聲道:“瑜兒知道太子叔叔難處。只是此事若是處理不好,回到朝中只會留下話柄讓人攻伐。那些死戰成都的人心中忌恨太子叔叔得享巴州安樂,只怕不會說出什麼好話來。”
陳洪恪微微一驚,點頭道:“很有道理。來,看看我們陳國女諸葛有什麼妙計。”
清瑜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