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銷了,僅僅憑藉楊凌救過他們的命,他們就對楊凌擔任這個職位沒有任何的異議。
楊凌自己倒是無所謂,他既不求財也不求官,只是想單純的打鬼子而已,就算自己繼續擔任少尉排長,在補充連依然有著一些話語權。
只不過現在擔任了連副,肩膀上的責任更是重了幾分,原本他救下殘兵們讓他們免遭鬼子的毒手,大多時候是出於不讓同胞們被鬼子殺害的同情心。
但是現在擔任了連副則是大有不同,自己變成了他們的長官,原本可有可無的同情心現在則是變成肩頭沉甸甸的責任。
楊凌對於淞滬會戰是沒有抱多大的希望的,因為他知道在這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面對鬼子的飛機大炮,血肉之軀是擋不住的。
雖然國民政府先後投入近七十萬兵力加入到這場會戰之中,但是並不是一次性的派出這麼多兵力,而是使用添油戰術,不斷的增兵的。
就像川軍硬生生的憑藉一雙腳走了兩千裡地抵達上海,十月才抵達抵達戰場,那時會戰已經打了兩個多月,先期抵達的部隊已經損失慘重,疲憊不堪的川軍立即投入戰鬥也挽回不了敗局,反而像先期抵達的部隊一樣損失慘重。
雖然楊凌的心裡十分的清楚和明白這場戰役的前因後果,並且無數次的想要逃離這個戰場,畢竟最終會失敗。
但是看到無數的國民革命軍士兵前赴後繼的投入戰場,然後被鬼子的飛機大炮炸的粉碎,然後又一批衝上去,他覺得自己不能當一個局外人,不能當一個看客。
自己也是中國人,雖然不屬於這個時代,但是民族危難,國破家亡的時刻,應該有人站起來撐起這民族的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