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百姓頑固難纏,中原之兵進入遼地,可謂是草木皆兵。
三者,高句麗居苦寒之地,中原兵只有夏秋兩季出兵,一到入冬,受不住那冰寒天氣,只能退走,故即使攻下了城池到了冬天又要入高句麗人之手。楊廣失去天時地利人和,只得落得個兵敗下場!”
“舅舅,楊廣是不是一個沒事找抽的傢伙?”李承乾問道。
胖子舅舅一愣:“嗯?此話……怎講?”
“你說這楊廣喜歡美色吧,又是一個昏君吧,那他不好好做他的昏君,天天在裡玩美女,跑去找一個苦寒的高句麗的麻煩做什麼?你們也說了,這高句麗也沒有什麼寶貝能入你們的眼的,那麼想來也不會入楊廣那個亡國皇帝的眼吧?”李承乾問道。
“這……”胖子舅舅一時回答不上來。
他回答不上來就一邊尷尬去吧,但他卻不,反而責怪地看了李承乾一眼,真是的,什麼人嘛。
李承乾現在算是看出來了,這胖子舅舅對楊廣這個人的評價根本不準確。李承乾看到魏徵聽了胖子舅舅的話,就微微皺眉。魏徵這些人應該是和楊廣打過交道的,那麼對於楊廣這個人應該是知道的,那麼魏徵這皺眉就是聽到胖子舅舅說謊了?那胖子舅舅為什麼要說謊,看來就只有一個原因了,那就是拍老李的馬屁。
不然在一個皇帝面前說一個前朝皇帝的好話,就是有病了!
“咳……”老李出聲,咳了一下,說道:“這楊廣……雖然能力差強人意,但是在這眼光上,還是值得朕佩服的。這高句麗是萬萬留不得的,不然遺害後世啊!”
這話一出,不管是支援派的李伯伯,唐儉兩人,還是反對派的魏伯伯,胖子舅舅,更有中立派的房相,都不約而同的點頭,對老李的話表示高度的認可!李承乾眨了眨眼睛,心裡意識到,這滅高句麗的原因,似乎並不是那麼簡單。
老李一句“遺害後世”,說出了高句麗的危脅性和危害性,同時又把高句麗放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在李承乾看來,似乎有點高看高句麗了。…;
對此,我們可以先跳出李承乾的劇情,來看一看歷史。隋朝兩代皇帝都去打過高句麗,楊廣更是三徵高句麗而間接因高句麗而亡了國。(數百萬士兵死於高句麗,不亡國才怪)李世民當了皇帝后,吸取了楊廣的亡國教訓處處行事小心,但在貞觀十九年,依然跟楊廣如出一轍,徵高句麗因入冬而告敗,留下了數萬中原士兵的屍體在那裡。李治上位後,這個書生皇帝做事一向柔和,但在東征這件事上,卻像只鬥勁十足的公雞。最後還是李治恰逢好時機,在高句麗內亂時,派兵滅了高句麗。從此高句麗消失在歷史上。
而且要說明的是,隋朝是把徵高句麗當成一個基本國策,李世民是在隋亡之後休養三十餘年又去徵打高句麗,而李治在滅了高句麗後,只守了十年,就把高句麗的領地讓給了新羅。
這裡大家心裡就有一個問題了:隋唐的皇帝都傻了咩,前撲後續地去打一個高句麗,最後還把土地給了新羅?
李承乾此時也有這個問題,他問道:“父皇,這是為什麼?”
老李眼睛望向殿門外,露出一種深遠的目光,說道:“高句麗於我中原,如同匈奴於漢朝!”
他對高句麗下了一個定義後,用帶徒弟的語氣,給李承乾講起了這高句麗是長什麼樣的。
高句麗人是扶余別種(扶余古人的分支),在秦漢年間建國,其實就是一個部落的領地,但高句麗的領導人善於經營,長遠籌劃,能夠立足根據地,穩紮穩打,逐步擴大地盤。對於中原王朝,採取表面順服,暗地積力的策略,如果中國出現內亂,則乘機侵佔土地,增強實力。經過500年的不懈努力,至六世紀,高句麗王國經於佔領了漢代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土地,隔遼河與中國相望,並征服了沃沮、夫餘等遊牧民族,“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領土擴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
高句麗算得上是一個軍國主義,他們全民皆兵,兵民不分。在與楊廣對抗的時候,就可以一次性呼叫十萬以上計程車兵,足見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並不弱。
高句麗經過結盟和征伐,周圍各國紛紛臣服,回紇等善戰的遊牧民族都已為其所用,就連強大的突厥汗國也已和高句麗結盟,不斷侵擾中國的北部邊境,相對於國家發展僅是雛形,極不穩定的突厥,高句麗是起主導作用,威脅更大。百濟是南扶余人(扶余古人的分支),新羅不是,新羅做為一個親唐的屬國被包圍在高句麗,百濟,日本之間,國家時刻都在生死存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