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上了餐桌,二十餘人圍著餐桌,桌上擺了糕點、茶水,徐謙先是吃了口茶,道:“人活在世上靠的就是一口氣,常言說的好,人不可爭一日之長短,不過對於你們皇家校尉,本學就以為不然了,皇家校尉應當處處去和人爭,處處和人去搶,大丈夫在世,要的就是揚眉吐氣,要的就是此生無憾。武備學堂算什麼東西?你們身份比他們高貴,你們操練的時間並不比他們少,你們是本學親自調教出來的,難道比不過他們?此次入宮不必驚慌,一切都聽命行事便是。若是遇到本學不在的時候,陸炳……”
陸炳連忙道:“卑下在。”
徐謙道:“那麼就交給你負責,還是那句話,平時是什麼樣子,入了宮就是什麼樣子,還有那個那個誰……”
說到那個那個誰的時候大家面面相覷,不曉得徐謙說的是誰。
“是了,就是齊成,齊成在不在?”徐謙猛地想起這個名字。
齊成就在人群裡頭,聽到徐謙喚他,連忙苦笑,道:“大人有何吩咐?”
徐謙鄭重其事地道:“人犯錯不打緊,這一次,要爭口氣,不要丟了本學的面子,曉得嗎?”
齊成其實聽到自己有入宮的名額,還是頗為高興的,帶著興奮地道:“是。”
徐謙便道:“好了,用了早飯,立即入宮!”
………………………………………………………………………………
第一章到!(未完待續。。)
第四百章:慶生
率著二十個校尉入宮,徐謙可謂牛氣哄哄。
當然他也曉得,在這重文輕武的時代,這實在是被人看作是腦殘之舉。
腦殘就腦殘,畢加索是腦殘,哥白尼也是腦殘,徐謙不在乎,況且他絕不會這樣悲劇,只要自己過得好,管別人這麼多做什麼?
到了午門,徐謙自是入宮,而陸炳等人也沒有讓他們卸下兵器,而是直接先安排到偏殿候著。
嘉靖在崇文殿裡舉行了朝議,百官不能進入後宮,所以只能在這裡慶祝張太后生辰。
只怕這個時候最是哭笑不得的就是楊廷和,原以為自己能拉來張太后為盟友,裡應外合,誰曉得張太后對他是愈來愈冷淡,而嘉靖對張太后大獻殷勤,實在讓人心裡不舒服。
後宮裡頭沒了內應,內閣之中又有王鰲掣肘,現在的楊廷和實在有那麼點兒悲劇。
嘉靖今日顯得格外的精神,叫了百官平身,代張太后承了百官的情,隨即咳嗽一聲,道:“朕近來很高興,宮裡呢,是母后的生辰,朝廷呢,近來吏治又有了好轉,江南那邊將士用命,倭寇苟延殘喘,滅亡只在即日。如今國泰民安,已顯中興之兆,這皆賴的是祖宗保佑,眾卿奮命哪。今日雖是太后生辰,不過朝議不可廢,眾卿有何事要奏嗎?”
“陛下,臣有一事要奏。”站出來的,乃是福建科道御使。
他皺眉道:“微臣聽說,福建、浙江一帶,官軍屢屢大捷。倭寇聞風喪膽,可是前幾日。浙江巡撫又派了人來朝中催糧,說要定倭寇。非加糧餉十五萬,犒勞三軍,才可一鼓而定。微臣私以為,既是倭寇已是窮途末路,為何還要大面積的加餉,莫不是江南那邊有什麼變故?”
這位御使叫蔣彪,乃是楊廷和的門生。
先前嘉靖還說有了中興之兆,這個蔣彪竟是如此沒有眼色,直接懷疑江南那邊的捷報有問題。這等於是**裸地打了嘉靖的臉。
嘉靖的臉色果然有些掛不住了,他看了王鰲一眼,又看楊廷和一眼,隨即冷笑道:“將士們辛苦,犒勞一下也是情有可原,況且雖然捷報不斷,可是浙江巡撫的奏書卻是說,倭寇退居海盜,以此為跳板。負隅頑抗,官軍要破敵,卻還需半年之功,這是情有可原的事。言官固然是風聞奏事,可是全憑想當然就大放厥詞,爾需慎之戒之。”
蔣彪倒也無話。道了一句微臣萬死,便退到一邊。
楊廷和趁機道:“既然倭寇彈指即滅。那麼陛下平倭大計之中設江南總督,總督平倭事宜之事。是否繼續進行?”
這又是個難題,現在江南的情況不錯,那麼設立總督府,都督平倭事的主意顯然就顯得有些雞肋了,這個江南總督,是設呢,還是不設呢?假若設立,現在看來是殺雞用牛刀,可要是不設,對嘉靖來說,這是他第一次親自擬定出來的大策,而且已經公佈天下,顯得有點面子擱不下。
當然,假若大家都當作這件事沒有發生,嘉靖顯然對這江南總督沒多大興趣了,最後銷聲匿跡就好了,只要能有大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