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部分(3 / 4)

小說:士子風流 作者:水王

見大家不吭聲,嘉靖顯得有些興致闌珊,道:“既然無事,那麼捲簾散朝吧。”

話音落下,天子已經離座而去。

次日清早,一封封旨意傳了出來,先是天津衛兵備道副使姜昕貪瀆錢財,壓榨官兵,朝廷治吏如此嚴苛,竟還敢鋌而走險,可謂喪心病狂,責令錦衣衛拿辦,最後還補了一句,嚴懲不貸。

這基本上是把天津的事蓋棺定論,就算有人發出疑議,怕也難以改變結果了。

而第二封旨意,則是褒獎徐階不負聖恩,欽差督辦天津衛一案之中,殫精竭力,勞苦功高,敕其為詹事府諭德,命其即可繳旨回京。再有巡海大使鄧健,出巡有功,得到各國廣泛讚譽,因而建海路安撫使司,敕其為海路安撫使。

敕封徐階倒也罷了,畢竟徐階的資歷擺在這裡,身為探花,又做了這麼多年的編修,早該多年媳婦熬成婆,這次事件算是一個契機,唯獨讓人猜不透的是那個根本就無人曉得的鄧健,這麼一個無名小卒,突然特意出現在了恩旨上,居然還說他是得到各國廣泛讚譽,他孃的,現在各藩國都閒的如此蛋疼,有事沒事來讚譽嗎?

不過旨意出來,大家雖然關注,覺得匪夷所思,卻是無人出聲反對,因為這個旨意乃是內閣草擬的,而不是皇帝私自頒發的中旨,既是內閣草擬,而後司禮監蓋印,這就意味著,這個安排得到了宮中和內閣的支援,誰敢提出質疑。

到了下午,又是一封旨意出來,這封旨意卻是說,皇家學堂剿倭寇一百六十餘,捷報已經傳至宮中,如此大捷,乃平倭之役以來難得的大勝,皇帝看過捷報之後,大喜過望,敕武英殿校尉銀牌一枚,以示聖寵,賜皇家學堂掌學徐昌、皇家學堂總教習徐謙金牌,賜飛魚服。

這個旨意出來,頓時朝野炸開了鍋,他們不在乎什麼賞賜,重點就在於,皇家校尉剿滅倭寇的事。

一次剿滅倭寇一百六十餘,這絕對算是一場大捷了,畢竟倭寇本就分散,從江南傳來的捷報,雖然也有剿滅幾十一百的,可問題在於,人家可是數千上萬的官兵,而根據聖旨中所言,皇家學堂只是出動了兩百餘人,便獲得了大捷,不只是如此,校尉除了幾個負傷之外,並無損失一兵一卒,這才習慣了以多勝少,倭寇負隅頑抗而致使官軍損失不小的所謂‘大捷’來,皇家學堂的這場大捷才算是名副其實。

………………………………………………………………………………

有點事耽擱了,萬分抱歉。(未完待續。。)

第四百三十三章:出名了

死氣沉沉的朝廷,一直缺一個振奮人心的訊息,皇家學堂的這場大捷卻如一支強心劑,大明朝自正德以來已極少有這樣的大捷了。

再加之各種訊息傳出來,說是皇家校尉奔襲兩百里,隨即圍剿倭寇,當日即取得完勝,正常戰鬥,只維持了一兩柱香的時間,倭寇即全軍覆沒,這個戰績,說是大捷都不為過。

自然,也會有人懷疑,捷報一定有虛假的成分,可是當數十個‘倭寇’由錦衣衛押至京師,旋即便投入了詔獄,那麼再也無人質疑了,江南那邊三天兩頭的大捷從未有過俘虜,而如今剿賊一兩百人,卻是拿獲數十俘虜,這個數字其實算一算,便是再挑剔的人也說不出什麼話來。

訊息長了翅膀一樣傳諸天下,杭州的明報報館裡頭,隨著明報的銷量節節攀升,由從前的兩萬份已增加到了十一萬份,明報的報館也隨之擴張起來,如今在報館裡已有編撰十餘人,下頭的編輯也有百人之多。至於下屬的印刷工坊隨著大規模的生產,在印刷方面進行了幾次的改進,現如今已有工匠數百,學徒上千,規模極其龐大。

銷量的不斷增加,一是在於明報已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卻是因為各省已經供不應求,無論是福建、江西、山東等省,只要報紙新印出來,便會有快馬在外候著,揹著一沓沓的報紙日夜兼程趕送各地,雖然在其他地方,往往買到的報紙往往都已過了幾天之後。不過這時也不在乎新聞的時效性,讀書人看報紙。一方面是想從報紙裡尋一些精彩的文章,另一方面是在無所事事中尋找一些趣聞。

再者江南民風開放。輿論更是寬鬆,想說什麼就什麼,前幾次明報甚至用春秋筆法譏諷內閣,朝廷那邊也至今沒有絲毫反應,之所以不反應,是因為人家得表明一個態度,一方面你沒有明目張膽說出來,雖然說話陰陽怪氣,可要是你較了真。難免會認為你沒有肚量,宰相肚子能撐船,只要不點名道姓,人家也不想節外生枝。

可是這種文章卻最對人的胃口,你越是針砭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