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鰲的話深得嘉靖的心思,嘉靖不由點頭道:“這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毛紀冷笑道:“這樣就能平息議論嗎?處分?怎麼處分?是申飭還是革職?話總要說清楚,人在學堂。現在救不救倒是其次,想來王大人的性命應當無憂。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服眾,怎麼讓人心服口服。總不能他一個侍讀說拿人就拿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陛下,微臣的意思是要徹查,只有水落石出才能平息眼下的爭議,若只是和稀泥,只是想把事情壓下來,越是如此就越容易引起反彈。”
見王鰲和毛紀之間衝突得厲害,嘉靖不得不看向楊廷和,目光復雜地看了他一眼。道:“楊先生有什麼高見?”
楊廷和知道,王鰲的輕描淡寫和毛紀的咄咄逼人是兩個極端,這兩個人鬧得厲害,使得天子不敢採納他們二人的意見,這是大事,內閣不能採取一致,到時候有人背後使壞,事情只會更麻煩。
現在嘉靖找上自己,帶著幾分可憐巴巴的乞求。這是很不尋常的,至少有一點楊廷和可以肯定,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天子在乎那個徐謙。所謂關心則亂,道理便是如此。
那麼該怎麼答呢?既不能像毛紀那樣偏激,自然也不能像王鰲那樣輕描淡寫。楊廷和微微轉了個念頭,淡淡地道:“其實這件事好辦。既是家醜,那就關起門來把話說清楚。聽說徐家父子身上還有個案子是嗎?那麼一併來解決,陛下可以立即召集五品以上官員到崇文殿舉行廷議,再召徐謙入宮解救王康,趁著大家都在,就把事情原原本本說清楚,有什麼誤會可以澄清,若真有什麼罪過,那也不能姑息,如此一來才能讓人心服口服,陛下以為如何?”
楊廷和的建議看上去中肯,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召集百官,要知道百官也是人,現在王康被抓去了皇家學堂,對一個朝廷命官,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這是兔死狐悲,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說整個官員階層在某種意義上對徐謙這次不太厚道的事都抱有怨言。
這就等於是請徐某人來踢足球,毛紀隊有十一人,徐謙孤身一人,單槍匹馬,觀眾呢,則全是毛紀的啦啦隊,徐謙還沒上場,怕就被無數的雞蛋砸死了。
楊廷和笑吟吟地看向嘉靖,接著道:“事態緊急,陛下宜早做決斷。”
這一句就有逼迫嘉靖立即答應的嫌疑了。
嘉靖皺眉,先是有幾分不認輸,眼睛看向王鰲,見王鰲沒有出來反對,不由吁了口氣,道:“那麼就依楊先生,下旨意,召徐謙入宮,是了,連那王康一併詔入宮中,今日午時,於崇文殿召開廷議。”
嘉靖不情願地下了詔,讓毛紀鬆了口氣,不管怎麼說,雖然事情沒有達到他的預期,不過他已穩穩佔住了勝算,倒也無妨,眼下最重要的是趁著這個空閒立即把局布好,只要在廷議的時候把徐謙的罪名一一坐實,便是天子,難道還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包庇徐謙嗎?
“陛下聖明。”
三人退出了崇文殿,毛紀正要前去吏部佈置,便向楊廷和打了個招呼,道:“楊公,我還得出宮一趟……”
一旁的王鰲笑吟吟地道:“毛學士,老夫這裡恰好有一份關乎你們戶部的奏書,還想請你參詳一二,這事關嶺南的災情,沒有你這戶部尚書過目,老夫不敢擅專。”
毛紀皺眉,正要拒絕,只聽王鰲又道:“救災如救火,若是真出了閃失,那便是大事,什麼事能比得過這個重要?”
毛紀不得不看了楊廷和一眼,楊廷和朝他漫不經心地點了點頭,毛紀只得道:“那麼看看也無妨。”
卻說嘉靖這邊,心情自是不好,黃錦遇到這種情況更加小心翼翼,給嘉靖斟了茶來便乖乖地退到一邊。
嘉靖的目光一閃,道:“黃伴伴,你若是朕,這件事會如何處置?”
黃錦愕然,隨即呵呵笑道:“奴婢哪敢是陛下?陛下言重,毛紀和徐謙早就不睦了,此次徐謙給了他機會,他還不往死裡咬?現在楊學士又提出廷議,依著奴婢看,這表面上是廷議,實則卻是御審,其實只是毛紀和徐謙針鋒相對倒也罷了,怕就怕到時出現牆倒眾人推的局面。”
嘉靖淡淡地道:“朕還是信徐謙的,他不是個糊塗的人,絕不是輕易被人拿捏的人物,朕疑惑的是王愛卿,方才他為何不趁機反駁楊廷和呢?莫非……王鰲和楊廷和也是一夥的?”
黃錦想了想,道:“陛下,東廠這邊近來一直都在關注王學士,王學士這個人近來和一些大臣確實走得近,不過這些人大多和楊廷和沒什麼關係,陛下或許多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