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莫不是想開海?陛下,萬萬不可啊,若是讓人知道了,又不知要鬧成什麼樣子了。”
嘉靖微微一笑,卻是拿出了一份奏書,淡淡地道:“朕從未想過開海,朕只是在思考這封奏書,這是徐謙連同證物一道送來的,朕看過之後,一直在斟酌是不是該擬準。”(未完待續。)
第一百五十三章:展翅高飛
嘉靖一面說,一面拿起了徐謙的奏書,顯出猶豫不決之色。
奏書裡的內容很簡單,是說查抄出商家商船的事,其中擅造的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就超過了十幾艘,這些船隻既已查抄,可問題在於,是該銷燬還是充為水師之用。
只是真正吸引嘉靖注意的是,奏書中的一番話。
“學生奉欽命巡查倭寇事,雖不敢懈怠,卻屢屢徒勞無功,學生思慮再三,痛定思痛,有一言進獻:倭寇肆虐神州,侵擾江浙、福建等地,又有亂民見利忘國,與倭人串通一氣,使倭人氣焰更盛。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倭人對我大明瞭若指掌,而大明對倭寇卻是一無所知,因此學生以為,正因如此,才使我大明處處受制倭寇,對倭人畏之如虎。”
“因此學生建言,懇請督造或徵用大船,委任密使攜帶絲綢、瓷器若干,使其出遊列國,觀察各國風土人情,如此,才能知己知彼,使這倭寇無所遁形。微臣舉薦一人,姓鄧名健,錢塘人士,為人忠厚,素有膽略,陛下可遣其人為密使,周遊各國,蒐集各國輿情,將來遲早能為陛下所用。”
嘉靖是何等人?他看奏書,從不會從字面的意思去解讀,就如這徐謙,口口聲聲說派遣密使周遊各國是為了知己知彼,效仿漢時的張騫行徑,可是若認真去看,堂堂密使竟還要攜帶絲綢、瓷器若干,當然,若是要解釋。其實也解釋得通,無非就是說使者帶著財貨去結交各國三教九流罷了。可是往深裡想,你去給別人送禮。別人要不要回禮?這一來一去,豈不就是生意?
嘉靖冷笑一聲:“徐謙這個傢伙,說好聽點叫善於變通,說難聽一些,卻是歪門邪道。”
黃錦聽不出所以然來,不敢放肆發言,只得乖乖地聽嘉靖說下去。
嘉靖嘆了口氣,繼續道:“可是他的心意,朕卻是明白。他不過是想用折中的手段來趁機效仿商家進行海上貿易而已。”
黃錦忍不住道:“這麼做,只怕朝中的官員必定要上書反對。”
嘉靖搖搖頭,語氣平淡地道:“暫時不會,眼下是他們理虧,所以不會有人反對,況且這畢竟是小事,只是說巡遊各國,又不是效仿文皇帝那樣的陣仗。可問題在於,這麼做。真有益處嗎?徐謙在奏書裡雖然沒有明說,可是他的意圖卻是告訴朕,下海能給宮裡帶來大量的銀子,能充實內庫。”
嘉靖眯著眼。漫不經心地敲擊著案牘道:“朕從來不知道,現在卻明白,所謂軍哥大事。無非就是銀子而已,養兵要銀子。平叛要銀子,修築河堤要銀子。便是各部各院也需銀子才能運轉,多一些銀子自然沒有壞處,可問題就在於,徐謙真能掙來銀子嗎?”
他嘆了口氣,搖頭道:“罷罷罷,便讓他試試看吧,這個鄧健是誰?廠衛探查過他的來歷嗎?”
黃錦躬身道:“奴婢略知此人,此人和徐謙一向攪在一起,關係匪淺,不過他又是王公公的人,至今還在王公公府上擔任護衛一職,王公公有許多事和徐謙聯絡,都是經過他去辦。”
嘉靖吁了口氣,道:“那朕也能放心一些,就交給這個鄧健吧,敕命鄧健為密使,代朕巡遊各國,巡查各邦風土人情。至於徐謙……這一次也是立了大功勞,可是朕不能賞他,他畢竟年紀尚幼,少年得志未必是什麼好事。”
黃錦忍不住道:“陛下,徐昌在錦衣衛中似乎做得頗為盡心。”
“是嗎?”嘉靖微笑,道:“有功要賞,知會錦衣衛一聲,要多多給予照顧,給個肥差罷。”
話音落下,嘉靖顯得有幾分疲憊,不過他的興奮勁還沒有過去,突然臨時起意,道:“你再擬一道中旨,就說淳安那邊但凡證據確鑿者,命徐謙立即嚴懲不貸。”
黃錦忍不住道:“陛下不是已經命內閣擬旨,讓有司處置這些殘暴官吏嗎?”
嘉靖冷冷道:“不是有人說朕的中旨不算數嗎?內閣那邊擬他們的擬票,你擬你的中旨,朕倒要看看,是他的批紅擬票算數,還是朕的中旨算數。”
黃錦心中一寒,頓時明白了嘉靖的意思,天子這是要乘勝追擊,給內閣一點顏色看看。
“奴婢遵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