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為已任,明白國家之弊,朝廷之危,有心施展心中抱負,可惜未半而中道崩狙。若是常人。可能為會自己的遭遇而叫屈報怨,而范仲淹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廣闊胸襟,按理來說不應該為了貶職而傷感鬱悶。
然而這有個前提,那就是范仲淹還在為天下而憂,自然有種無力迴天的心情,或者像他這樣的人都有種事不可為而憂之的品行。總是憂心仲仲的,沒病也釀出病來。
但是當楚質尋思著,如果自己勸慰范仲淹凡事應該看開些,別總是憂國憂民的,不知道他會不會就此翻臉。
還好,不等楚質想通透,就聽范仲淹說道:“名流千古老夫不敢奢望,只能做些恩澤後人之事,朝廷以後就要靠你們了。”
語氣中有股心灰意冷、看破世事的意味,好像在交待後事似的,這讓楚質臉色微變,連忙開口道:“範公。你怎”
似乎不願意多談這個話題,范仲淹微微擺手,從桌案上拿起兩三頁紙遞給楚質,說道:“老夫準備置買些甩產,以濟助範氏族人,擬定了幾條規矩,你且看下有無疏漏之處。”
難道是範氏義莊。接過紙頁,還沒有看,楚質腦中就閃過這個念頭,目光輕掠,發現果然如此,心情忍不住有些激動,對於範氏義莊他可是久仰大名了,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先例,是范仲淹的首創,是中國慈善史上的典範,還是一個奇蹟。
自弄創之日起,無論經過戰火紛飛。還是朝代更迭,卻一直未倒,直到清朝末年還運作良好,共持續了八百多年的時光,是最早的家族義莊。
然而,范仲淹自然不知道自己的舉措還有那麼多的意義,他之所以購置義田,經營義莊的原因,無非是想賑濟親族之貧困者。
當年范仲淹二歲喪父,母親謝氏因貧困無所依,所以改嫁於人,長大之後,范仲淹明白自己的身世,即拜別母親,到應天府書院求學,因家境貧苦,更加激勵他勤奮力學,直到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從此踏上仕途。
於是將母親迎回奉養,並恢復範姓。返本歸宗,但是平時也想到,如果範氏家族當年有類似義田的賑濟制度,那在他喪父之後,就有基本的生活接濟,母親就不用改嫁。自己青少年之時,也不會遭逢貧困的煎熬。
以前忙於國事,沒有時間實現這個理想,如今有這個,條件,同時自感身體不適,怕以後沒有機會,范仲淹自然不會錯過,決定在家鄉,也就是蘇州吳縣購置義田,建立義莊。以濟族人。
不過拋開鞏固宗族的原因之外,本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家就是國,國就是家,治國以齊家為基礎,范仲淹建立義莊不僅是對家族的保護,也是以減輕國家負擔為目的的。
看著紙上列舉的規矩。楚質十分的佩服,按照范仲淹的想法,購置的義田並不是直接給族人耕種,而是租予他人,收取地租,再用地租買米帛發放給族人,而且設有管理人,接受族人監督,並以工作好壞決定領取報酬的數額,管理人若有侵佔義田的行為,族人有權向當地官衙舉報給予懲處”
其他種種不足而一,反正怎麼看都像是現代公司的雛形,也不知道範仲淹是怎麼想到的,意識還真是超前。
“你覺得如何?”范仲淹問道,好像有救考校的意思。
如果直接說好,一點意見也不提。那不是顯得自己太沒有水平了嗎,見獵心喜之下,楚質也不想藏拙。直言不諱的說道:“此乃善舉,不僅能恩澤族人,且能保地方之安穩,必將得到朝廷嘉獎,然而
猶豫了下,楚質輕聲道:“就怕慣縱了某些懶漢的惰性。”
按照范仲淹在紙上羅列的舉措,範氏義莊所放發的口糧、衣服、住房都是可以無償獲得,像喪葬婚嫁的經費,只要申請就可以得到。而且凡是范家的族人,就有權利向義莊領取所需物資。不分貧富。一視同仁。
然而靠救濟來維生的範氏族人,最低限度的生活有了保障,對他們來講無疑是一件好事,同時也是一樁壞事,因為這樣容易養成他們的依賴思想,可能以後從此就不思進取。總是想著如何佔義莊的便宜。有一定的消極性。
週末,偷懶(未完待續)
( )
第三百一十三章一絲困惑
杭州城碼千幾日來暴雨連連河面水勢比!前有慵甲冊。變得寬闊了許多。還好水流卻是平靜惡波,幾里寬的河水靜靜的流淌著,這對於停運了數日的船工來說的確是個十分幸運的訊息。
幾日來暴雨傾盆,狂風呼嘯,就算經驗再豐富的舵手也不敢出航,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