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部分(3 / 4)

,今日才上早朝。 似乎已經約好似的,御史臺、知諫院,兩幫官僚輪黍上陣,還是老生常談,目標直指張堯佐,什麼無功受祿,不知羞恥,茗,清朝之穢汙,白晝之魑魅,甚至還以致仕為威脅。

趙祛怒了,心裡很是生氣,但瞬息又平靜了下來,其實也沒有什麼可氣的,二十多年了,官員們總是這樣,根本就不理解自己的心思,總是喜歡抓住一些小毛病,然後加以無限誇大,甚至危言聳聽,讓自己按照他們的意思來做「卻從來沒有考吞過自己的感受。

往事一件件湧上心頭,自小受到了最正統的教育,知道當皇帝就是要勤修政務,整頓朝綱,節儉自身,厚愛黎民,這些他都做到了,但是百官卻對此視若無睹,反而是時常死死地揪住了他生活裡小節大做文章。

其實,張充佐本身也是正牌的進士出身,混得不大出絡,可也沒有劣跡,無非就是運氣好些,有個侄女得到皇帝的寵愛,所以官運亨通一些罷了,根本不像言官說得那麼差勁,達到禍國殃民的級別,那是太過抬舉他了。

至於趙禎,只要仔細研究他的經歷,就可以知道,他不喜歡大家間秀,而是民間女子,小家碧玉,道理很簡單,畢竟從小就是被刻意訓練成為皇太子,從出生起就沒有親情、疼愛、撒嬌、玩耍等的孩童特權,或許在內心的深處,趙祺盼望的就是這些。

所以相對出身高貴,舉止氣度雍容的曹怙,他更加喜歡愛撒嬌,喜歡鬧的張貴妃,愛屋及烏,才給了張堯佐那麼優厚的待遇,然而,這些臺諫官員不能理解,或許,也不想理解,因為他們的職責就是如此。

奮宋朝成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收回兵權,制定重文抑武之策,但是對於士大夫卻不放心,為了加強他們互相間的牽制,以防團結生變,特別成立了御史臺和知諫院,任務完全相同,就是監察彈劾皇帝與百官,而且除了臺諫官員,其他任何高階官員,同樣都可以隨時向皇帝提出意見,或對天下官員提出抨擊。

這是一 個好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皇帝與百官自我警惕,可惜,壞就壞在,讓言官掌握了風聞奏事的權力,也就是說,這些官員只要聽到一件事情,不管真假,都可以向皇帝進諫。

而且,唐朝以前,官員的彈劾或檢舉,如果被認為失當,可能被免職或被處死,可是在宋朝卻沒有這樣的負擔,有不殺士大夫的傳統在,就算奏言不實,無非就是貶職罷了,反而因此贏得了美名聲譽,與其說是懲戒,不如說是一種獎賞。

況且,朝廷也有規矩,如果身為言官,在規定的時期內,如果沒有上奏參人的話,說明你不稱職,是要被罷官或貶職的,賞與罰之間,是人都會作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連參人的理由都有現成的,於是,再小再無聊的事,都會引起赦烈爭論。

更加不用說張充佐事件了,丟掉了一個三司使的位置,卻換回了四個超級隆重的頭銜,或許對於趙禎來說,這根本不算什麼,無非是幾個清貴閒職罷了,只加官,不給權,還能鬧出什麼事情來。

可是對於百官來說,一日之間,身兼四使,這是宋朝開國百年間從來沒有過的事情,而且每一個都是官員們苦熬終生都盼望不到的殊榮,怎能不讓官場震動,怎能不招人眼紅,怎能不讓人憤激,怎能不拼死彈劾。

臺諫官步步緊逼,趙 ★卻很沉得住氣,把意見都壓了下來,不反對,也不同意,輕輕揮拂,一句退朝了事,誰叫人家是皇帝,不發表意見,你還有什麼辦法,只得退下,導思著明日再繼櫝…進諫,磨也要磨到皇帝同意為止,反正自己就是吃這碗飯的,看誰有耐心。

也不怪臺諫官員那麼自信,畢 竟有前事可考,幾十年下來,哦,確切的說,應該是趙禎 親政之後,哪次與皇帝對接,最後取得勝利的不是言官們,這是必然的事情,誰叫大夥是正義的化身,至於趙禎親政之前的情況,臺諫官員 又選擇習慣性的集體失明。

太祖、太宗兩朝不說了,誰敢吱吱歪歪,一個字,殺,而到了真宗時期…,政治環境好不容易寬鬆些,可是後期劉娥執政,隨便擅 權逾禮,為所欲為,就差沒有臨朝稱帝了,可是在她的管制之下,哪個言官不是戰戰兢兢的,誰敢說半個不字,就算是上書,也都是小心翼翼斟詞酌句,生怕鐵腕太后有半點的不高興。

說到底,這一切都是趙禎自己造成的,誰叫他是個恭儉仁恕的皇帝呢,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下,揮下必才俊如雲,但是有的時候,在一個平易而寬厚的家長下,子弟卻更有出息,顯然,趙禎一朝就是屬於後者,名臣輩出,使得後人有三世子孫,賴以為用的稱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