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植主持的火器開發和生產。
這一部分,主要是用於裝備他自己的府兵團的。算是高技術武器。
在裝備自己府兵團的同時,研究開發一些新的火器,同時進行技術和生產能力的儲備,準備將來大規模製造。
賈珉有一種預感,隨著府兵團將來走上戰場,取得了優良戰績之後,府兵團的規模,將會擴大。或者是新招募兵員,或者是收編其他的軍隊,將來的擴軍都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他必須具有戰略眼光,從現在起,就做好技術、工藝甚至是生產裝置的準備。將來一旦形勢需要,就可以大規模生產,快速地裝備軍隊。
第二塊,也是由戴植主持,生產目前大德王朝軍隊裝備的一些常規軍品。
這些軍品,包括弓箭、弩、刀、槍等常規冷兵器。這些兵器,他自己用一部分,剩下的,就主要是面向軍品市場,專供兵部採購這一塊。
目前的軍品市場,可以說是良莠不齊,雜亂無章。一些常規冷兵器,不僅品種單一,樣式幾百年不變,而且在質量上,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由於被少數幾大世家壟斷,在價格上還居高不下,基本上就是個質次價高的局面。
可以說,這個裝備水平,已經遠遠不適應時代的需要了。若是沒有大規模戰爭,還可以勉強維持目前的軍品供應。一但有大規模戰爭,無論是技術儲備、工藝水品,還是生產能力,都滿足不了需求。
大德王朝開國一百多年以來,天下承平已久。除了少部分的邊境戰爭,已經幾十年沒有大規模的戰事發生了。
這種局面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軍事學說的落後。現在的軍事學說,還保持在一百多年前開國時候的水平。
兵部被一些文官和保守派武官把持著。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戰爭。即使是武官們,也沒有多少實戰經驗。
從軍隊的裝備水平和訓練水平上來講,即使是一些周邊比較強大的部落武裝,有的都已經超過了大德王朝的正規軍。
一些地方軍隊,尤其是三藩控制的軍隊,甚至拒絕採購兵部制定的軍品,寧願自己製造。
這就形成了大德王朝軍工體系的一個獨特現象:朝廷的軍工體系處於一種不死不活的狀態。而類似於三藩那樣的準軍閥的地方勢力軍工體系,倒是紅紅火火的。
不僅僅是在生產規模上,就是在技術水準上,都超過了官方的水平。
若是和平時期,這個格局的弊端還顯示的不是太明顯。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別說戰爭動員能力的其他方面,僅僅是軍品供應上,就滿足不了需求。
賈珉生產這些常規冷兵器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掩蓋自己研發生產尖端火器的敏感性。
原因還是來自於對於兵部保守勢力的防範。
正是因為兵部的保守和幾大家族對於軍品的壟斷,所以,朝廷對於軍品生產的創新和進步,不僅不支援,反而時常打壓、排斥。戴植被貶黜,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賈珉的目的,就是要用常規的冷兵器生產,來掩蓋自己火器生產的敏感性對於保守勢力的衝擊。防止引起他們的強烈打壓和反撲。
即便是常規軍品的生產,賈珉也準備控制規模。不對現有的市場格局造成強烈的衝擊,不直接去挑戰幾大壟斷家族的核心利益。
總之,軍品這一塊,賈珉目前的戰略目標,除了自己府兵團的裝備外,他並不準備大規模地佔領多少市場。
目前他要做的,主要是儲備力量。
這種儲備,包括技術的儲備,生產裝置的儲備,技術工人的儲備和主要戰略原料的儲備。
等到將來一旦戰事需要,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大規模生產。
這個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隨之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作坊的利潤有限。僅靠這樣的思路進行生產,必定是入不敷出的結果。
所以,為了維持這種儲備,就必須還有新的利潤來源。
這個新的利潤來源,就是即將在下窪子開展的第三塊業務民品的生產。
民品的生產,沒有敏感性,也沒有壟斷勢力的打壓和官方的限制,而且市場巨大,利潤空間也很可觀。
這就是賈珉的以民養軍的戰略。
民品這一塊,主要有兩大市場,一是農具,二是家庭用具。
大德王朝是個農業社會,農業的生產方式,還是傳統的小農經濟,根本就沒有什麼規模化大農業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