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思想不夠開放,總是認為,種植糧食才是正途,那些藥材,瓜果,都不能填飽肚子,卻忽略它們的價值,南邊的種子多半嬌貴,在北邊水土不服,秧苗黃黃的,農民們不懂,不會護理,導致不能成活,大家一心撲到糧食上,沒閒情研究這個。
青璃自己也不是農業專家,不過這次提供的種子是空間出品,相信成活一定沒有問題,期間出現一些問題,可以用靈泉水稀釋,等到甜瓜再次結果取種,基因得到了改良,也跟著能適應北邊的氣候。
從本質上說,農民們的想法沒有錯,都是靠天吃飯,家有存糧心才不慌,受氣候限制,稻米麥子一年一熟,若是能研製出高產或者耐寒,成熟期短的稻種,那對北地農民來說,才是一件大實事。
“小姐,咱們今兒就要回村嗎?”
麥芽洗漱得當之後,輕手輕腳地走進內室,見自家小姐睜著眼睛,出聲詢問,“張大娘做好了早膳,和於嬤嬤一起出門了,說是中元節要到了,得準備香燭和紙錢。”
“恩,還是張大娘想的周到啊。”
青璃才想起來,走之前答應李墨軒,要在那天去李伯母墳頭祭拜。這事可不能失信於人,不單單香燭,瓜果糕餅,水酒,都要準備著。
用過早膳,青璃主僕四人登上馬車,到達村上只用兩刻多鐘,記得原來爹寫信說過,給族裡捐了點銀子,族裡組織修路,現在鄉親們到鎮上不用走小路,夜晚也不用在荒郊野外深一腳淺一腳地摸黑走,夏日裡還擔心有蛇,回去的路被拓寬,有很長一段都是青石板路,不但方便莫家村,相鄰幾個村裡跟著受益,後來都是自發上來幫忙,誰也沒提工錢的事。
剛進莫家村口,還是一個小雜貨鋪,青璃還記得,以前在他家用一個銅板買粘牙的麥芽糖吃,越往裡面走越寬敞,當年很多人家吃不飽穿不暖,住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