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中軸線上,有一條很深的裂谷,谷底比側峰寬21~48千米,低1800米,這個裂谷是大西洋海底兩側的分界線。
從前,人們以為洋底像鍋,越往中央越深,而洋底一定是平坦的。1873年,英國海洋考查船“挑戰者”號,用普通測海錘,測得大西洋中間有一帶比較高的地方,好像是一座大山。1925…1927年,德國海洋考查船“流星”號,用迴聲探測儀,探查到了那座大山,還給它畫了影象:這座大山在大西洋中部,由北向南,呈S狀綿延,長27780千米,寬1100~1800千米,山頂鋸齒形,平均高出洋底3000米。它如同…金巨龍,伏臥在洋底,成為大西洋的…條“脊樑骨”。因此,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十分形象的名稱——“大西洋中脊”。
沿著中脊的軸部,配置了縱向的中央裂谷。它把脊嶺從中間劈開。經過證實,裂谷深度在3250~4000米之間,寬9千米。大西洋中央只有薄層沉積物,表明這個區域的洋底是由新形成的岩石構成的。科學家從583米深處的熔岩層中採取岩心樣品。有意思的是,在大洋玄武岩基底上的沉積物年代,竟隨它距大西洋中脊軸線距離的增加而變老,洋底以下的沉積物年代,又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這種現象是怎樣生成的呢?科學家們認為,大西洋中脊是新地殼產生地帶,洋脊高峰被一箇中谷分成兩排峰脊,而中谷是地殼裂漲的結果,地殼以下的熔融岩漿沿著裂谷上升,凝結成新地殼,這些新地殼不斷產生,把老的條帶向兩旁推移。這樣就使得大洋底岩石的年齡離洋脊愈近愈年輕,愈遠就愈老。大地磁異常條帶在洋脊兩側也呈有規律的排列。但是在中脊兩旁的擴張速度不相等,甚至有時一邊擴張,另一邊卻保持不變。
在大西洋中脊大裂谷的兩邊,有許多很深的峽谷,這些破裂帶成直角切過這條洋脊裂谷。大陸的漂移擴散,就是循著這些橫向破裂帶移動著。所以說,大西洋中脊是現代地殼最活動的地帶。
如今,再也沒有人認為大西洋中脊的形成是“莫名其妙”的了。然而,關於它的許多問題仍有很大的爭論,特別是中脊的岩石是怎樣構成新的洋底,如何能沿水平方向推移等一系列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人們迫切期待著更有說服力的答案。
………【89、好望角為何好望不好過】………
好望角,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重要的陸地標誌。它位於非洲的西南端,是葡萄牙的探險家巴塞少繆·迪亞士遭到海上風暴後的意外收穫。
1487年,迪亞士奉葡萄牙國王之命,率領3艘探險船沿著非洲的西海岸南下駛往印度洋。當船隊到了南緯33度的地方時,突然遇到了風暴,在海上漂泊了13晝夜後風暴才停息,這時迪亞士決定向東航行,但是他們航行了幾天,仍然沒有發現非洲西海岸的影子。此時,迪亞士決定朝正北方向航行,幾天後看見了一個東西走向的海岸線和一個海灣,這時船員們都不願意再繼續向東行駛,所以迪亞士只好帶著船隊返航,在返航的途中,接近了一個伸入海中的海角,此時,風暴再次降臨,海面上巨浪滔天。船隊經過了兩天的奮力拼搏,才繞過了那個海角,駛入風平浪靜的非洲西海岸。迪亞士將這個駭人的海角命名為“風暴角”。船隊於1488年回到里斯本,迪亞士向國王表示了自己的探險經過和命名為“風暴角”的海角,國王聽後認為,繞過這個海角就有希望*印度洋,到達黃金國印度,因此他把“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
好望角從此之後就開始成為歐洲人*印度洋的指路標。由於好望角的地理位置特殊,海域幾乎終年都是大風大浪的,遇難的海船也不計其數,因此有了“好望角好望但不好過”的說法,1500年,好望角的發現者迪亞士葬身於此。
從好望角被發現以來,這裡就以特有的巨浪而聞名於世。據統計,10多米高的海浪在這一海區屢見不鮮,每年有110天的海浪達到6~7米高,其餘時間的浪高也在2米以上。好望角不僅是一個“風暴角”,還是一個“多難角”,從萬噸遠洋貨輪到數十萬噸的大型油輪都曾被這一海區的奇特巨浪打翻。據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好望角失事的萬噸級航船已經超過了11艘。在南部非洲的海圖上都有關於好望角異常大浪的警告。
水文氣象學家對“好望角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巨浪?”這個問題探索了多年,最後終於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好望角巨浪的形成不僅和大氣環流特徵有關,而且與當地海況及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南半球是一個水域遼闊但陸地小的半球,自古以來就有“水半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