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2 / 4)

這是由瞄準控制系統(有的稱“火力控制系統”)自動構成的。這個角度自動構成後,透過專門的光學系統變成一個光環,顯示在飛行員座艙前面的反光玻璃上。光環直徑的大小,取決於敵機兩翼尖之間的長度和敵我兩機的距離(又叫“射擊距離”)這兩個量。在確定了敵機的兩翼尖的長度後,光環的大小與射擊距離的遠近成正比。空戰時,光環處在可以向任意方向移動的狀態下。飛機作直線飛行,光環處在反光玻璃的正中間;飛機轉彎的一霎那,光環具有穩定不變的“特徵”隨著飛機一起運動。當發現敵機後,飛行員就根據光環和敵機的反光玻璃上影像的位置關係,控制飛機,改變飛行狀態,使光環漸逼敵機影像,直至將它完全套住。這時光環通常不在反光玻璃中央,而是有稍微的偏離;這就是說光環環心線(即飛行員眼睛和環心的連線)已偏離炮管軸線一個角度,這個角度就是適合當時射擊條件的綜合修正角。因此在火炮有效射程內,飛行員看到光環緊緊套上敵機時,隨即按下開炮電鈕,炮彈就會向敵機射去,打得敵機空中開花,死無葬身之地。

………【25、反彈道導彈為何能摧毀洲際導彈】………

“有矛就有盾”,“矛”和“盾”是在相互促進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古代人使用大刀、長矛、弓箭等武器作戰,就有“盾”、“盔甲”之類的東西來防護。現代的武器,機關槍、遠端射炮、轟炸機、毒氣等,都是矛的延續;鋼盔、水泥工事、防空掩蔽部、防毒面具,則是盾的延續。20世紀50年代時便出現了洲際導彈,接著人們研究了對付它的辦法,反彈道導彈就是用來摧毀洲際導彈的。

反彈道導彈是如何摧毀洲際導彈的呢?

具體說來,它具備了兩個條件:一個反彈道導彈自身載有戰鬥部(通常為核彈頭),只要能把它送到離洲際導彈一定的距離範圍內(即反彈道導彈彈頭的有效殺傷半徑內爆炸),就可以摧毀洲際導彈;二是反彈道導彈也必須有彈載控制裝置和地面雷達引導,才能使它沿著準確無誤的彈道飛向洲際導彈。

反彈道導彈摧毀洲際導彈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它的簡單作戰程式是:當敵方發射洲際導彈後,首先由預警系統及早發現和捕獲它,並迅速把目標資訊傳遞到國家防禦指揮中心,電子計算機隨即算出洲際導彈的彈道和彈著點,此時,反導彈系統中的目標跟蹤雷達就開始作用,不斷地密切跟蹤並準確無誤地識別真假目標,計算機把來自雷達的資訊進行運算,估算反彈道導彈的截擊點位置,在進行火力分配後由指揮中心下達指令,發射反彈道導彈,再由制導雷達跟蹤反彈導彈,確保它沿規定的彈道飛向目標,如發生偏差,就由地面發出指令,給予修正。當反彈道導彈達到預定的截擊點時,制導雷達就馬上發出引爆指令,使彈頭爆炸而摧毀來襲的洲際導彈。由於單個反彈道導彈的命中率不是很高,為了提高催毀效率,一般需用2~3枚反彈道導彈同時實施截擊。

然而,用反彈道導彈摧毀洲際導彈,還不是十分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為現在洲際導彈,都裝有各種能夠突破或躲避對方防禦和攔截的裝置。為此,人們正在探索更高水平的反洲際導彈的方法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鐳射反導彈(又稱光炮)等。

………【26、“愛國者”攔截“飛毛腿”之謎】………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發射“飛毛腿”導彈襲擊沙烏地阿拉伯對,處於待發狀態的美軍“愛國者”導彈就立即起飛,以不亞於5倍音速的速度迎將上去,進行攔截,使“飛毛腿”導彈的彈頭在空中爆炸。接下來的戰鬥中,類似的事件屢次發生,使“飛毛腿”導彈失去威望,而“愛國者”導彈則因此名聲大振,引起了世界各國廣泛的關注。

“愛國者”導彈是美國陸軍研製的第三代全天候、全空域地對空導彈。1972年開始工程研製,1973年發射試驗成功,1982年批次生產,1985年裝備部隊。該導彈在嚴重電子干擾環境中,能同時對付多個目標,威力無邊。為什麼“愛國者”導彈具有如此的特殊效能和裝置呢?

(1)“愛國者”導彈裝備了多功能相互控陣雷達,能同時擔負搜尋、識別、跟蹤、照攝目標、制導導彈和電子對抗等堅巨的任務,能對比較大的空域裡的100個目標進行搜尋、監視、可同時跟蹤8個目標,並向5枚導彈傳送指令,制導3枚導彈,攔截3個目標。它捕捉目標的過程之短,準確之高,而且作用距離之遠,超乎人們想象。一般空中的目標很難從它的眼皮底下溜走。所以發射“飛毛腿”導彈也難逃此劫。此外,還有太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