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1 / 4)

戰後馬吉芬受到了清廷的嘉獎,基於他日益惡劣的健康狀況,海戰之後他離開中國返回美國療養。他在紐約生活了兩年,忍受著無休止的傷痛折磨。

大東溝海戰為馬吉芬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但卻不能減輕他的傷痛,他的右眼球因而後來被迫摘除了。

在紐約生活期間,馬吉芬給美國《世紀雜誌》寫了一篇完整的黃海海戰的報告,並撰寫了名為“鴨綠江外的海戰”的回憶錄,在裡面詳細敘述了這場大海戰的經過和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廣大愛國官兵不畏強暴英勇殺敵的壯舉,這本書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使美國人民瞭解到了甲午海戰的真相,馬吉芬又在很多地方做了關於大東溝海戰的巡迴演講,他的講述讓美國公眾“如置身驚心動魄之戰場上,見飛火彈雨之中,華人之抗敵壯舉”。在演講中,他透過對飛濺的彈片、“鎮遠”艦開裂的甲板、以及甲板下的大火和猛烈的爆炸的描述,讓世人看到了一個美國人曾經向他的中國同事展示了怎樣的勇氣,以及對中國人民地無比忠誠。

最終,由於實在忍受不了眼傷病痛的折磨。在1897年2月17日的清晨,馬吉芬用手槍在醫院病房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按照他生前的要求,馬吉芬遺體身著北洋海軍軍服入殮,棺槨上覆蓋著巨幅的中國黃龍旗(後來這面旗幟被儲存於華盛頓的社會歷史博物館),運回他地家鄉華盛頓安葬,在舉行葬禮的那天,無數華盛頓市民自發趕來。為馬吉芬送行,向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馬吉芬的墓誌銘是這樣寫的:“謹此紀念這樣一位英雄,他被他吝惜金錢的祖國剝奪了他所渴望的服役機會,只好將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和他地生命,奉獻給了另一面國旗下的人民。”

馬吉芬留下地關於大東溝海戰的記錄,成了美國海軍的重要歷史文獻和研究物件,甚至於對《海權論》地作者馬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為馬吉芬地關係,美國海軍開始關注起大洋彼岸的龍旗海軍來,又因為北洋艦隊在美西戰爭前夕救助過不慎觸雷的美國海軍“巴爾的摩”號巡洋艦。贏得了美國公眾的極大好感,再加上中國兩次對日作戰的勝利。使美國國內普遍出現了“親華”的傾向,美國國會目前已經廢除了所有的帶有“排華”性質的法案,取消了對在美華工地一切限制。美西戰爭結束後。據美國情報機構透露給北洋軍情處地訊息,美國正考慮謀求同中國在海軍方面的“全面”合作。

聽完了江穆齊地講述,孫綱不由得對這位已經逝去的外籍英雄敬佩不已。

如果不是因為馬吉芬的影響,美國人民恐怕是不會知道這麼多關於中國海軍的事的,也不會有興趣瞭解現在的中國,甚至是同中國的合作了。

既然美國人如此“熱情”,那就不能放過了,孫綱立刻讓江穆齊就此事安排下去,最好能儘快促成北洋方面同美國人的合作。

如果能讓美國和中國形成一定的“利益關係”。將來面對俄國人的挑戰。就多了一分取勝的把握。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的。新的一年就到了。

在這段時間裡,孫綱一直在注意著朝廷裡的動向。

當然了,那個“維新變法”也是他一直在持續關注著的。

據後世的史書所載,“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釋出“定國是詔”開始,到9月28日新政被廢為止,共計百餘天,史稱“百日維新”,可現在連1899年都到了,這個“維新變法”都過了快兩個一百天了,居然還沒有結束的“跡象”。

難道是因為他的關係,這段歷史的程序也發生了改變?

可就在1898年的年底,恭親王奕忻卻真的去世了。

孫綱是透過北洋軍情處“駐京辦”知道的訊息,後來從慈禧太后的諭旨中得到了證實。

慈禧太后在悼念恭親王的諭旨裡回顧了她和恭親王經歷的風風雨雨,“恭親王奕忻,誼屬親枝,久襄密務,溯自同治初年,予同孝貞顯皇后垂簾聽政,其時東南未靖,國事多艱,恭親王翊贊謨猷,削平大難。論功行賞,特命以恭親王世襲罔替。三十餘年,恪恭奉職,殫竭忠誠。其間養疾家居,旋復起膺樞要,朝夕從事,力任其難。不料舊疾舉發,予率皇帝節次親臨看視,惟冀安心調理,可即就痊,不意本月初十日,遽爾長逝。時事方殷,失此良弼。予懷震悼,曷可勝言!”字裡行間有不勝悲痛之意,可謂情真意

但孫綱擔心的,則是恭親王去世後,朝廷裡可能引發的“政治地震”。

滿漢政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