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施姆河附近包圍了近5o萬蘇軍,併成功的阻止了歐洲方向的蘇軍坦克部隊的解圍行動,但華軍所承受的蘇軍反擊和後勤壓力也是巨大的。所謂的“編筐握簍,全在收口”,如何吃掉被包圍的蘇軍,對華軍來說也是一個相當大的考驗。
由於華軍的彈藥和油料在之前的遠端迂迴大兵團圍殲戰中消耗巨大,儘管後勤部門竭盡全力的保障前線的供應,但華軍得到的物資和人員補充仍然有限,為了攢夠足夠的補給,華軍對包圍圈內的蘇軍動全線總攻的日期一拖再拖。當華軍恢復進攻時,有過一段寶貴的喘息時間的蘇軍抵抗卻十分微弱。在綜合分析了前線的報告之後,杜耀明斷定蘇軍在向南遁逃。
自羅照英將軍的第4騎兵軍被調去阻擊前來解圍的蘇軍坦克集團軍之後,華軍包圍圈的南段力量相對薄弱(“圍三闕一”的缺口),沒有了這支重騎兵部隊強有力的支援,華軍套在伊施姆河5o萬蘇軍頭上的口袋自然不可能紮緊。因此杜耀明一直認為那裡將成為蘇軍最可能突圍的方向,之所以親自飛往戰場檢視情況,他的目的就是想證實自己心中的判斷。
偵察戰鬥機小隊飛過硝煙還未散盡的戰場,準備進行深入的偵察,而正在這時,天空突然一點點的變得昏暗了起來,大片的積雨雲堆積在了天空中,使周圍的一切迅的變暗,能見度開始急劇下降,預示著一場爆風雨即將來臨。
“我們返航吧,將軍。”一位飛行員建議道。
“好吧。”杜耀明中將心有不甘的望了一下地面,同意了部下的返航請求。
杜耀明中將並不知道,如果不是天氣突然變化了的原因,他這一次本來應該能夠現更有價值的情況。
在杜耀明剛剛返回自己的司令部時,傾盆大雨並沒有迎頭澆下,天氣而是一點一點的又變得晴朗起來,著實令杜耀明鬱悶不已,而就在他打算再派出偵察機時,遠處便響起了隆隆的炮聲。
“紅毛炮兵又開始折騰了?”杜耀明中將注意到了炮聲傳來的方向有些不對,來到了作戰地圖前,仔細的辨明瞭一下方位。
不一會兒,一位軍官便送來了報告:“敵人又開始突圍了,將軍。”
“是南邊嗎?”杜耀明問道。
“是的,將軍。”軍官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他們已經沒有多少坦克了,給人的感覺象是自殺。”
正象這位軍官所說,失去了裝甲部隊的蘇軍這一次動的,竟然是以步兵為主力的進攻,對於已經習慣了使用坦克和飛機作戰的華軍來說,蘇軍的新戰法令他們大開眼界。
伊施姆河南岸,華夏共和國近衛軍第3步兵師陣地。
“11點鐘方向!射擊!”
看著高喊著“烏拉!”如同潮水般湧來的蘇軍步兵,於宏壯上尉沉著的命令道,一名機槍手扣住毫米35式通用機槍的扳機,向蘇軍士兵猛烈掃站在戰壕內的華軍也拼命使用毫米38式突擊步槍朝蘇聯步兵開火。自動武器此起彼伏的吼叫聲,構成了一支血腥的交響曲。一個又一個端著“湯普森”、“斯登”和“波*莎”衝鋒槍衝鋒的蘇軍衝鋒槍營士兵整排整列的被掀翻在地。
在第4騎兵軍調離後,這一地段的防禦由華夏近衛軍的第第3步兵師原是駐守京畿警備區的華夏共和國近衛軍主力步兵師,也是國內官兵素質最高和裝備最好的步兵師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後,該師官兵在西伯利亞戰場上屢建奇功。這一次由該師接防重騎兵部隊的防線,也可以說華軍高層將領對該師戰鬥力過硬的信任。
而此時做困獸之鬥的蘇軍還不知道,他們在這裡碰上了一個硬釘子。
在外援不至缺彈少糧的情況下,被圍困於伊施姆河附近的5o萬蘇軍瀕臨絕境,士氣日益低落,軍心動搖,但儘管如此,斯大林仍然命令這些被圍部隊繼續戰鬥,“直至最後一人”,以為他的下一步動員計劃爭取時間。東線蘇軍最高指揮官布留赫爾元帥冷靜地分析了局勢,認為守軍繼續堅守已經毫無意義,他不顧可能上軍事法庭的危險,向蘇軍下達了向南突圍撤退的命令。根據布留赫爾的命令,蘇軍將領們將蘇軍分成了三個集團軍向南突圍。其中以由弗拉索夫中將指揮的戰鬥力較強的第2突擊集團軍擔任後衛,拖住華軍,羅曼年科中將指揮的第4突擊集團軍在包圍圈南部華軍防守薄弱的地段開啟一條通路,為後續的蘇軍部隊順利突圍創造條件。
蘇軍將領們原來以為防守這一地段的是華軍的幾個缺少坦克的步兵師,因此集中了力量在不到5o公里的正面向華軍起了猛烈的進攻,但讓蘇軍官兵沒有想到的是,儘管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