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謀劃、指揮。
這些弱點,致使天津事變這麼多天後,荊州才做出反應,這顯然不太適應形勢的變化。
要說,林純鴻還是挺中意王大俊,只是不知道王大俊是否願意,而且王大俊年紀也太大了。
他想來想去,覺得先讓王大俊試水一把比較妥當。只要王大俊自己願意,年紀大點無所謂,反正徹底解決中央政府也就在這幾年了。
緊接著,林純鴻收到了京營戰敗、薊遼軍團已經啟程北上的訊息。他見事情的進展與他推斷的差不多,遂對此事不再留意,將全部精力投入至地方官制改革中。
章節目錄 第六百八十九章 聚焦天津
地方官制改革的焦點在於分離司法權和監察權及推舉產生各級光祿院。
分離司法權和監察權好辦,畢竟各級監察架構的架子在,由一個部門分拆為兩個部門而已。分成兩個部門後,再製定律法,將兩個機構的職權及運作方式穩固下來即可。至於兩個部門有些磕磕碰碰,或者藕斷絲連,目前完全不必在意,可以在今後慢慢調整。
推舉產生各級光祿院就顯得非常混亂,異常火爆,耗費了林純鴻大部分精力。
按照光祿院相關律法,縣級光祿院的構成有三部分:縣衙指定、有功名計程車子及商賈,這三部分各佔三分之一的名額,被稱為光祿士。
然而,由光祿士升為光祿佐郎時,並無三分之一的限制,各路人馬憑自己本事及崇高聲望,競爭光祿佐郎名額。
一般而言,縣衙指定的人選中包括軍烈屬、專業人士、能真正為本縣建設出謀劃策的才智之士等等,這些人一般依附在縣衙身上,本身在民間聲望並不高。
可以預見,這些人在競爭光祿佐郎時劣勢非常明顯。
反觀商賈團體,他們透過協會等組織聯合在一起,首先在內部推舉出競爭人選,避免自相殘殺。再加上他們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近期投入大筆資金用於民生,得到百姓的一致稱讚。
這是他們的優勢,不過,商賈一直為人所輕視,劣勢也顯而易見。
相比較商賈團體,由於百姓根深蒂固地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功名之士的聲望相當高。
但是,功名之士存在著文人相輕的壞毛筆,彼此之間不服氣,團結性遠不及商賈團體,連內部先推舉出競爭人選都做不到。
如黃宗羲、顧炎武、堵胤錫等有識之士,有心透過光祿院限制住時時脫韁的荊州團體,他們對光祿院寄託了極高的期望。他們眼見得功名之士清高、內鬥,很有可能在光祿佐郎、光祿郎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心裡大急。
他們聚在一起商議一番,決定透過遍佈全國的門生故舊,說服光祿士們放棄彼此之間的成見,把矛頭一致對準新貴及商賈。
黃宗羲、顧炎武等人的工作卓有成效,功名之士漸漸挽回了頹勢,開始攻城略地。
……
經過一系列爭鬥,期間出現了無數的利益交換,出現了無數的違反律法的行為,光祿大夫最終產生,最高階光祿院在揚州成立。
由於光祿院是大明朝廷認可的機構,一幫退休高官對參加光祿院倒沒什麼忌諱,他們憑藉崇高的聲望和資歷,最終輕易成為光祿大夫。
全國上下,光祿大夫共有五百六十二名,其中功名之士佔了兩百九十八個名額,其餘由商賈及其他人員霸佔。
諸如黃宗羲、顧炎?顧炎武、堵胤錫、黃道周等大佬,皆悉數在列。其餘如鄭彩、鄭鴻逵、洪齊雲、張德勝、鄭夢帆、賈思宜、王大俊等一批大商賈,亦名列其中。
林純鴻看到這份名額,倒有點哭笑不得。
光祿大夫的組成,很好地反映了力量對比。現在商賈的力量還遠不及士大夫階層的力量,至於什麼格物、律法、經濟等專業人士,基本上就難以出頭。
不過,這與大部分專業人士都在各大機構任職有關。光祿院相關律法規定,具有官身的人士,不得進入光祿院。
林純鴻對士大夫在光祿院佔據明顯優勢並不在意。光祿院充其量只是顧問機構,還帶有一點民間監督的意思,離真正的大權還遠著呢。即便光祿院都被士大夫佔據,對荊州的行政、司法、監察等權力影響也不大。
荊州這邊熱火朝天,天津也絲毫不遜色。
表面上看,林純鴻對天津不理不問。實質上,當王大俊抵達天津,一些聰明的商人馬上反應過來,王大俊就是林純鴻的私人代表。
王大俊本身聲望就非常高,商人們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