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的技術無法在下一個時代繼續走紅,那麼眼下的研發投入就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可以和雅達利一樣,把整個研發部殺了。這樣一兩年內,給股民看的財務報表會好看很多。那些不懂行、只看財務報表選股的散戶狗就會中計,白白把錢送給我們。”
毫無疑問,顧驁闡述的,就是那套80年代中後期日漸猖獗起來的“以犧牲公司長期競爭力、美化短期報表、騙過股民後甩鍋退場”的“惡意收購”戰略。
那個後世垃圾債之王、87年美國股災製造者、“門口的野蠻人”米爾肯,兩年後即將發明的戰略。
(麥克.米爾肯,是德崇證券的負責人。此人85、86兩年賺了11億美元,但他最後在90年被判了6項非法經營罪名,罰款了11億美元,全罰出來了。還坐牢了10年,並且被美國證監會終生禁止交易)
不過米爾肯會坐牢,不代表顧驁也會坐牢。因為米爾肯那一套,最主要的犯罪槽點在於垃圾債槓桿。而顧驁只要自有資金比例高一點,別人是很難攻擊他的——我拿自己的錢投資,經營決策不管怎麼做、不管是在乎長期利益還是短期利益,那都是商業自由。
而且另一方面,顧驁如今不是跟米爾肯這樣未來要臭名昭著的傢伙合作。
他是在跟美國前商長、現黑石基金創始人彼得森合作。
跟前商長合夥做生意,規避美國政策風險的能力,是一個華爾街人憎鬼厭野路子合作能比的麼?
完全不能比,這是考古學家和盜墓賊級別的差距。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美國是有錢人的天堂。
彼得森聽完,已經相信顧驁真的是想做這樣的生意。
因為,如果顧驁確實能鑑別出“什麼科技公司是即將夕陽、只有這一代產品有競爭力、換代就要完”,那麼,他是真的有大錢能賺的,沒道理不賺。
同時,顧驁剛才說話非常注意尺度,只是往前覆盤雅達利,分析雅達利當時為什麼必死,卻不肯往後推演,漏出哪怕半點口風關於“我覺得下一個雅達利是誰”。
這顯然是為了保守商業機密,等彼得森正式接受他的投資代管委託、簽訂有足夠違約金和其他互信保障的檔案後,才會把戲肉告訴他。
以免彼得森聽了創意就去找別的資金來源單幹。
當然事實上,在投資領域,“搶創意”這種事情還是比較少的,並沒有受害妄想的公眾們腦補的那麼多。
設身處地想一下好了,如果一個投資人,或者投資中介,聽說了一個創業者的想法創意,覺得有前途要偷——那偷走之後呢?從想法到落地,是非常難的,你要重新組建團隊、找專案資源……最後組好了,投資者也未必能多拿多少比例,時間還耽誤了。
而他面前本來就有一個已經有了團隊、找過資源、做過試錯的現成人選,那何必捨近求遠呢?折騰了多10%~20%持股比例,換來的卻是這項生意的成功率減半甚至減七八成,划不來的嘛。
所以,原始創意本身沒有大眾想象的那麼值錢,也沒想象的那麼值得去剽竊。值錢的是已經落地產生效益的創意。
彼得森自己沒有錢,本來就是想給人做投資代理、中介起家,拋棄顧驁拿個投名狀籌碼另投他主,只會給自己多個三姓家奴的惡名,什麼好處都沒有。
雙方又深入接觸談了一下細節,顧驁覺得彼得森這傢伙還挺知進退,也有資源,就順水推舟,跟盛田昭夫一樣,約定節後先草簽一個委託投資的意向。至於具體專案,顧驁和他說,等他畢業了,二三月份的時候再說。
“我還需要完善一下我的想法,出手之前、正式籤專案委託的時候,再告訴你好了。”顧驁撂下這個表態,就把彼得森打發了。
“那我就靜候佳音了。”彼得森也需要時間,去從雷曼兄弟辭職、並且把黑石基金的框架完善起來。
聊完這一切,顧驁看了看時間,居然已經晚上10點多了,基辛格和舒爾茨都已經覺得有些睏倦,尤其是舒爾茨明天還要處理國事,晚會也就差不多結束了。
“多謝盛田社長的盛情款待,以後有機會再聚。”一行訪客都跟盛田昭夫禮貌辭行。
另一邊的葉紈,也從跟一群貴婦人的社交中得以抽身,跟著顧驁走了。
一回到車上,葉紈就怒其不爭地吐槽:“你這不負責任的傢伙,坑死我了!你怎麼就不打聽清楚,這些貴婦人最近的熱點話題是《末代皇帝》和東方近代宮廷秘史!我連電影都沒去看,差點兒就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