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大悅,傳旨:“宣來。”
少時見三人來至殿下,山呼拜畢,紂王賜三人平身,三人謝恩畢,侍立兩旁。紂王乃問:“卿等此來,有何妙策,可擒姜尚?”
袁洪奏道:“姜尚以虛言巧語,糾合大下諸侯。鼓惑黎庶作反。依臣愚見,先破西岐,拿了姜尚,則八百諸侯望陛下降詔招安,赦免前罪,天下不戰而自平也。”
紂王聞奏,龍心大悅,封袁洪為大將軍,吳龍、常昊為先行,命殷破敗為參軍。雷開為五軍都督,使殷成秀、雷鵾、雷鵬、魯仁杰等,俱隨軍征伐。紂王傳旨:“嘉慶殿排宴。慶賞諸臣。”
內有魯仁杰自幼多智,廣識英雄,見袁洪行事不按禮節,暗思:“觀此人行事,不是大將之才,且看他操演人馬,便知端的。”
當日宴散不提。次日謝恩。三日後下教場操演三軍。魯仁杰看袁洪舉動措置,俱不如法,諒非姜子牙敵手。但此時是用人之際。魯仁杰也只得將機就計而已。
次日,袁洪朝見紂王,紂王道:“元帥可先領一支人馬,往澠池縣。佐張奎以阻西兵。元帥意下如何?”
袁洪則道:“以臣觀之,都中之兵,不宜遠出。”
紂王眉頭微皺的問道:“如何不宜遠出。”
袁洪奏道:“今孟津已有南北兩路諸侯駐紮,以窺其後。臣若往澠池,此二路諸侯,拒守孟津,阻臣糧道,那時使臣前後受敵。此不戰自敗之道;況糧為三軍生命,是軍未行而先需者也。依臣之計。不若調三十萬人馬,阻住孟津之咽喉,使諸侯不能侵擾朝歌,一戰成功,大事定矣。”
紂王大悅:“卿言甚善,真乃社稷之臣,使卿所奏施行。”
袁洪調兵三十萬,吳龍、常昊為先行,殷破敗為參軍,雷開為五軍都督,使殷成秀、雷鵾、雷鵬、魯仁杰隨軍征伐,往孟津而來。
。。。
且說澠池縣張奎,日夕望朝歌救兵,忽有報馬報入府來:“天子招了新元帥袁洪,調兵三十萬,駐紮孟津,以阻諸侯,未見發兵,來救澠池。”
張奎聞報大驚道:“天子不發救兵,此城如何拒守?況前有周兵,後有孟津四百諸候,前後合攻,此取敗之道。今反舍此不放,奈何!”
張奎扼腕暗歎不已,心中沒有計較,只得依舊固守了。
且說雖然陳曦殺了高蘭英士氣鼓舞,但姜尚見澠池一個小縣,攻打不下,反陣亡了許多軍將,依舊納悶在中軍,暗暗搖頭嗟嘆。可憐這些扶王定國英雄,瀝膽披肝,止落得遺言在此,身皆化為烏有。姜尚正在那傷悼,忽轅門官來報:“有一道童來見。”姜尚一聽心中一動傳令請來。少時只見一道童,至帳下行禮道:“弟子乃夾龍山飛雲洞懼留孫的門人,因師兄土行孫,在夾龍山猛獸崖,被張奎所害,家師已知,應上天之數,這是救不得的;只是過澠池須有原故。家師特著弟子來此下書,師叔便知端的。”
姜尚接上書,展開觀看。書曰:“道末懼留孫,致書於大元帥子牙公麾下:前者土行孫,合該在猛獸崖死於張奎之手,理數難逃;貧道只有望崖垂泣而已,言之不勝於悒。今張奎善於守城,急切難下,但他數亦當終;子牙公不可遲誤,可令楊戩將貧道符印,先在黃河岸邊:等楊任、韋護追趕至此擒之,取城只用哪吒、雷震子足矣。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虎離山計,一戰成功,此去自然坦夷。只待封神之後,再圖會晤不宣。”
姜尚看罷書,打發童子回山,當日便傳令:“哪吒領令箭,雷震子領令箭,前去如此而行。楊戩、楊任領柬帖,前去如此。韋護領柬帖,前去如此。”
姜尚俱吩咐出畢,至晚周營中炮響,三軍吶喊,殺奔城下而來。張奎忙急上城,設法守護,百計千方,防禦急切難下。姜尚知張奎善於守城,且暫鳴金收兵。
次日,午末未初,請武王上帳相見:“今日請大王同老臣出營,看看澠池縣城池,好去攻取。”
武王聽的有些意外,倒也沒有多想,便是欣然應下:“孤願往。”
隨即武王同姜尚出營,至城下週圍看了,姜尚用手指之道:“大王若破此城,須用轟天大炮,方能攻打此城,一時可破也。”
姜尚與武王指畫攻城,只見澠池城上,哨探士卒,報與張奎:“啟老爺!姜子牙同一穿紅袍的,在城下探看城池。”
張奎聽報,便上城來看時,見果是姜尚同武王,在城下週圍指畫。張奎自思:“姜尚欺吾太甚,只因連日吾堅守此城,不與他會戰,他便欺我,至吾城下,肆行無忌,藐視吾人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