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重要的決定,就是抗擊明軍可能進攻的事宜,豪格與眾人商議之後,建議廣寧和海州的駐軍都要加強,滿八旗和漢八旗集中在三個地方,廣寧、海州和瀋陽,其餘地方的守衛,可以弱化一些,另外隨時準備徵召蒙八旗,一同與明軍作戰。
豪格與眾人商議的這個意見,得到了皇太極的贊同。
其中有一個微妙的變化,是眾人注意的,寧遠方面的防禦,代善與多爾袞共同負責,海州方面的防禦,濟爾哈朗與多鐸共同負責,瀋陽的防禦,豪格親自負責。
這實際上是限制了多爾袞與多鐸的權力,可多爾袞與多鐸是服從的,沒有提出異議,這也說明了,豪格的地位基本穩固了,大清國穩定下來了。rs
s
正文 第九百九十二章 未雨綢繆的準備
回到了登州,蘇天成並不是很舒服,前些日子收復了臺灣,留下了鄭鴻逵、鄭成功等人幫助王大治和宋思軍,重點在於拿下呂宋和南洋等地,同時從登州運送去了大量的物資,一些江寧營將士的家人,也陸續開始運送往臺灣,這對於快速發展臺灣、將臺灣真正建設成為賴以依靠的基地,是非常重要的舉措,但朝廷裡面的異動,包括朱由檢的小肚雞腸、過河拆橋的做法,已經令他有些心灰意冷了,穿越十多年了,一心一意想著能夠振興大明,想著能夠擺脫幾百年之後的屈辱,這個目標漸漸的有可能實現了,可惜基礎還是不穩固,若是大明出現了內訌,一切的努力,可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付諸東流。
蘇天成可不想主動退出,他也清楚,就算是自己退出去了,放棄了一切的榮華富貴,或者是漂洋過海,避免出現權力的爭奪,一心想著讓大明興旺,但大明要衰敗下去,也是一眨眼的事情,只要朱由檢身邊出現奸臣和小人,不要多長時間,創立下來的繁榮景象,就能夠灰飛煙滅,想想當初的大唐,開元盛世的時候,大唐就是全世界最為強盛的國家,可後來因為安史之亂,很短的時間之內,大唐就衰敗下去了。
作為穿越人士,蘇天成很清楚,完全依靠人治,不管是多麼興旺的局面,是很難維持長久興旺的,必須要確立下來制度,用一套完整的制度,開管理國家,來制約權力,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做好的,用制度來管事,這與皇權統治是巨大的矛盾,而且與百姓的素質也有著一定的關係,想要在文盲佔據絕大部分人口的大明來推行諸多的制度,難度太大,蘇天成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真正的建立起來這樣的制度。
穿越的蘇天成,所能夠做的,就是一步步的推進,儘自身最大的力量,來維護繁榮的局面,若是有勢力想要破壞這樣的局面,那就毫不客氣的動手,清除這些勢力,不管是什麼樣的勢力,蘇天成更加的明白,這些勢力,很有可能包括朱由檢在內。
一旦確立了這樣的思想,或者說是更加明確了這樣的思想,蘇天成的做法就不一樣了,以前是從大局出發,不能夠讓大明出現四分五裂的情況,特別是在內部有流寇騷擾、外部有後金虎視眈眈,大明各地普遍遭遇到災荒的時刻,要是那個時候,不能夠穩住大明,最終的結局,就是大明滅亡。
如今的局勢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大明內部基本穩定下來了,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於後金和蒙古了,首要的任務,是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滅掉後金政權,滅掉蒙古部落的政權,徹底消除隱患,接下來騰出手來,清理大明內部出現的諸多矛盾。
皇太極立下豪格為皇太子之後,蘇天成要求渠清澤,用最短的時間,摸清楚情況,皇太極為什麼會這樣做,一方面與朝廷談判,表示臣服,一方面卻立下皇太子,這是自相矛盾的做法,完全說不通的。
就在渠清澤還在努力的蒐集情報的時候,皇上的聖旨來了。
皇上的聖旨,在蘇天成的預料之中,但前來傳旨的人,出乎了蘇天成的預料,如今的情況下,蘇天成輕易是不會到京城去的,特別是在準備和後金決戰的時候。
朱審烜帶著聖旨,進入到青州的時候,洪承疇、渠清澤就率領江寧營的將士迎接了,一路護送到登州。
蘇天成率領眾人,在登州城外迎接。
朱審烜和蘇天成之間的關係,眾人皆知,皇上派遣內閣次輔擔任欽差大臣,這是第一次,而且接旨的蘇天成,也是內閣大臣。
宣旨的儀式,在督師府的大堂舉行,江寧營衛指揮使以上的軍官,悉數都參加了。
聖旨的內容非常的明確,不需要過多的強調。
宣旨之後,蘇天成和朱審烜進入了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