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記倒不在乎這刀能用多久,而是能不能用。
現在國內是沒有好的刀具,郭逸銘都說了,國內加工硬質合金靠的是手工一點點打磨,根本沒法進行機械加工。那麼有了這種超硬刀具,至少可以進行機加工了,這就是大大的進步,產能不只能提高多少!
這都是政績哪!
“能用!作為一般的合金部件加工是絕對沒問題。特殊合金的話,可能還是稍微有些吃力,如果還有更好的刀具就好了。但是這種刀具,可能只適宜於精加工,而最好不要用於粗加工,否則塗層磨損太快,成本上不划算。”郭逸銘這次是真的有些遺憾,畢竟他收購的這家瑞士車床廠本身技術水平有些低,能夠一下子拿出1微米氮化硼鍍膜刀具已經難為他們了。
這種鍍膜刀具自然照他的工藝說明製作。
立方氮化硼是一種非常優良的刀具材料,但由於自然界中不存在天然立方氮化硼,所以只能人工合成。但由於缺乏合適的製備方法,產量極低。按照81年底的統計,去年西方總體制備出300萬克拉立方氮化硼。
一克拉僅有0。2克,整個西方世界才製備出來300噸,其產量之低,可想而知。
而這個時代不但立方氮化硼的產量低,利用效率也極其低下。如此低的產量,人們也只懂得用整體燒結成塊的方式,來製作刀胚或刀頭。而且現代的燒結方法也有問題,在高溫溶解後,立方氮化硼的晶體結構受到了破壞,加上黏合劑的使用及配比不合理,造成整體立方氮化硼刀具實際使用效果雖然還可以,但遠未發揮其真正的高質超硬特性。
另外刀頭是採用焊接的方式,焊在刀杆上,因此只能進行銳角切削,儘量減少焊接部衝擊力。稍不留神,刀頭就會崩裂傷人。
直到1987年後,人們才找到了如何利用氣相沉積法來製作塗層式PCB刀胚。這樣一來,一柄刀頭塗層只需要耗費幾克拉立方氮化硼,其效率得到極大提升,成本也大大降低,成為普通數控車床也用得起的標準配置。
再往後,人們發明了大規模製備立方氮化硼的工藝,且燒結方法也得到改進以後,整體刀具才又再重新成為主流。
不過郭逸銘現在沒有大規模製備立方氮化硼的想法。這樣顯眼的東西過早拿出來,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暫時採用氣相沉積和化學沉積來製作塗層式刀胚,能夠領先國外四五年就很不錯了。
這樣他也好、奧斯汀斯也好,都不會顯得太突出。
趙書記這個時候什麼瞌睡都跑到了九霄雲外,再一次拿起一柄特種刀具,非常認真地翻來覆去看著。
可以加工硬質合金?
可真是好東西啊,想不到這家不起眼的瑞士小公司,居然還能拿出這樣的好東西來……
………【第八十四章 以刀代磨】………
【深深地感謝舅追這本書、飄在天空的風箏、stone穹、qingshishi、人間懶漢、無風也起波浪、ge300、yodowall、寂寥之森、飛神之夢諸位的打賞,尤其是舅追這本書網友,打賞之厚讓作者實在是誠惶誠恐!
這樣的朋友還很多,許多朋友都是多次打賞,令作者感動莫名!
對所有點選、收藏、推薦本書的朋友,作者同樣是感激之至,本書能有今天的成績,完全是各位的功勞,作者在此深表謝意!】
馬雲飛全神貫注地操作著眼前這臺巨大的發動機缸體端面孔組合機床,看著數十把刀此起彼伏,分別進行著外圓、內圓、打孔、鏜孔、斜面、平面的加工,心中對這臺高度超過四米,重量達上百噸的龐然大物充滿了敬畏之情。
這臺機床製造於五十年代初,引進的是蘇聯的技術。但主要部件都實現了國產化,也因而使得機床的成本降低了40%以上,由此積累的相關技術,也為國內發展自己的大型專用機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又一臺發動機缸體加工成型,馬雲飛停車,取下緊固銷子,將缸體從機床上取下來摞在一旁,等待精加工車間的人將它運送,送去進行精加工。
可惜了,歲月不饒人啊,這麼好的一臺機床,終歸是五十年代初的產品,隨著時間流逝,技術已經落後。原來還算不錯的加工精度,現在已經無法適應需要,不得不將它作為第一道粗加工工序。這就是專用機床的缺點,一臺機床只能幹一種活,而且改進非常困難,一旦不能適應時代需要,其存在就變得異常尷尬。
當時代變化,這種專用機床也逐漸從工廠的主角,而逐漸淪落為配角,乃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