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桌前,戴上一幅老huā眼鏡,拿起倒扣在桌上的書,伸得遠遠地看了一陣,找到了資料出處,然後點點頭,摘下眼鏡,放下書,回來坐下。
“不錯!據書上說,現在國際上普通銅芯電纜的數字訊號,傳輸速度只有2400bit。換算成你們計算機上使用的儲存單位,應該只有300個位元組!速度非常慢!所以要想透過現有通訊材料傳送基站資料並不可行。
能用的只有光纖線路。
但光纖貴啊,貴得要命!雖然我們自己也造出來了,比國際上的也要便宜一些,可也便宜得有限。北京局去年由於業務需要,狠了狠心,也只在東西城分局之間,牽了一條光纖。結果就這麼小小的一段光纖,就把北京局所有的家底都給耗光了。
光纖網,我們真是搞不起!”
郭逸銘點頭,認可他對現階段制約行動電話發展的看法。
就如他之前所說,科學技術是因應人類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從小型機問世算起,高效廉價的計算機也才是幾年時間,可以連線的裝置也不多,主要是印表機、電傳等辦公裝置,完全可以和主機放在同一個機房裡,連線距離很短,因此對高xìng能、低價格的高速資訊傳送線材需求並不迫切。
光纖問世雖說也有十二年了,可材料研究進展並就緩慢,既然市場需求不迫切,各個研究機構也就沒有必要投入巨資加緊對其研發。
歷史上,光纖製備技術的成熟與廉價化,是隨著區域網逐漸普及,有線電視網逐漸形成規模以後,使用者對於一個更大規模的網路有了迫切的需求,才加快了研究步伐,並於九十年代中後期才得以實現商業化大規模生產。
按照正常的技術發展程序,這個時代推廣音訊模擬行動電話,才是正理!
可是,誰叫他重生到了這個時代?
對他來說,成熟的光纖製備技術這不是問題,什麼時候推出、推出哪種生產工藝的光纖,全看他需要而已!
目前他需要的就不是光纖,而是adsl。
adsl的技術也是很高的,為了實現銅芯線上的非對稱數字傳輸,需要一種高速的高頻訊號解碼晶片。在這個時代不是說無法實現,而是實現的成本很高,不可能作為家庭個人電腦上網使用。
在他的引導下,中美電子研究所就用十枚特製專用晶片,用並行處理的方式構築了一個解碼電路。這個解碼電路的時脈頻率功能還不夠完善,但解碼xìng能基本上達到了三十年後普通家用adsl調變解調器解碼晶片的水平。配備了大容量記憶體的電路板很大很笨重,家用自然不可能,但安裝在無線基站裝置箱內,卻正合適。
它的成本,相對於造價高昂的行動電話網路來說,卻是微不足道。
郭逸銘巧妙地將各種技術進行搭配,才構建出這套符合現代半導體制造水平,能夠基本滿足移動通訊需求,且價格也足以承受的行動電話網路技術。
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沒有人能夠用同樣的價格,構建出一個類似的數字移動通訊網路來。
面對施部長對無線電話網路系統成本的憂慮,他微微一笑。
“關於網路資料傳輸,我們有一個比較成熟的技術方案,可以透過普通電話線,實現基站與小區jiāo換中心之間,三~五公里距離內的資料傳輸。如果超出這個距離,就需要連線訊號放大裝置,對訊號進行放大……”
郭逸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他發現施部長眼睛裡似乎有道光芒一閃而過,再仔細看,卻似乎什麼也沒有,依舊是那幅和藹的表情。
他在瞭解到國內似乎確實想要建設一個移動手機網路系統以後,考慮到國內的資金實力,他也是連夜對建設方案進行了重新調整,將建設開支壓縮到了極限。
當然,這樣的行動電話系統,xìng能就要差多了,只能說勉強可以用罷了。
“至於基站數量,我認為目前不需要建太多。從技術角度來說,北京目前電信噪音並不大。參考我們上次在順義縣城測試取樣的資料藍本,基站的電bō傳輸距離足以達到兩公里左右。那麼我們可以考慮採用大區制方案,將每一個基站的效率利用到極限,以北京高樓的密集度,我們認為1。5公里的覆蓋範圍,應該能取得比較能讓人接受的訊號接收效果……,這個1。5公里的覆蓋範圍只是一個設想,我們還要經過具體測試以後,才能最終確定是否以這個範圍為準……”
施部長連連點頭,聽得很用心。
“按照這個標準,覆蓋整個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