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就說說吧,郭總要求相關配套,都儘可能在本地和大陸完成,想法很好,可很難實現。”老頭子年紀很大了,可中氣十足,坐在對角說話,也是滿屋皆聞,“比如說原材料!原材料現在國內也很緊張。改革這兩年,吃飯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但人們的物質要求也在提高。為了滿足人民需求,各國營廠礦都在加班加點製造電視機、收錄機、腳踏車,等等民用生活電器。例如鋼材,在國內都是緊缺物資,只能少量供應重點企業,其他國營企業想買都買不到,我們就更不可能了!
當然,你要說國內提供不了的,我們自己來幹,那當我沒說!
但是,我想請問一下郭總,你打算出多少錢來支援這個產業鏈的完善?你說出一百萬,我立馬就走。你說出一個億。我可以幫你精打細算。你要是說出十個億,老頭子嘔心瀝血,也要給你寫一份完善的產業鏈建設規劃書!”
“很遺憾,我的初期計劃,只能出到幾千萬美元,大概不會超過500逸銘不動聲sè地說道。
魏教授臉上lù出失望的表情。
“不過我也說了,這是初期計劃,並不強求所有方面都不從外面進口。所以對目前部分無法替代的原材料、產品。我們暫時可以進口以滿足需要。但我們要向徹底自主的方向邁進!初期不行,只要賺到了錢,我們可以一步步加大投入,爭取讓更多的高精尖製造加工,都在本港或是國內完成。儘量將我們的成本優勢發揮到極限!
這就需要我們事前,就做好總體的規劃,在之後才能目標明確地,一步步向這個方向努力!”
郭逸銘看著他,不徐不急地接著說道。
“好!你郭總說得實在,不誇大,我老頭子從來沒聽過這種承諾。我就相信你,這把老骨頭。我就暫時賣給你了!”魏教授jī動地一拍桌子,大叫一聲。
任務一明確,眾人迅速就行動起來。
不過郭逸銘沒有參與到具體的產業鏈細分中去,而是由童先生陪同著,開始對本港的實業家們挨個上門拜訪。
83年整個2月份,他都在做這一件事。
要建立一個配套產業鏈,自然需要許多的企業協同與支援。他在這一個勁地埋頭制定計劃,沒人配合都是白瞎!
走訪各企業。與他們溝通,這是個體力活。
全島的工業企業雖然產業層次低,但數量並不少,郭逸銘上次吃了虧,不敢一下子將所有的企業家都召集起來共同會商。雖說以後他的產業鏈規模必然會非常龐大,但初期公司的產品數量只有寥寥幾個,根本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受益。那麼合作伙伴的選擇必然會有所側重。
既然是sī下溝通,他就只有自己多辛苦一點,多跑跑路了。
好在有童先生從旁協助,他的拜訪目標相對比較明確,不至於滿島瞎跑。
童先生自己就是個實業家。經營著一個製造廠、一個成衣廠和一個採石場。在成本上升和港府的雙重逼迫下,他在這次經濟危機中,遭受了重大損失。最近實在是撐不下去了,已經將成衣廠、製造廠轉到了一河之隔的深圳,利用當地廉價的廠房和工人工資、水電費,在整體經濟低mí的情況下,總算還小有盈利。
但即便經營如此艱難,直至今日,他仍然沒有對自己的產業進行技術升級。
原因很簡單,升級也無用!
產業升級是企業的廠房、裝置、生產工藝整體的升級,投資不小。他本身做的不是整機產品,而是零部件國際代工業務,都是給別人做配套,產業升級以後,又到哪裡去找業務來做?
如同郭逸銘為產業鏈劃分層級一樣,國際代工也是分層級的!精密加工業一直以來都是歐美日本這些先進國家的蛋糕,他們想吃也吃不到。就算香港可以不受限制買到先進的技術、裝置,升級了產業,也沒人會給童先生他們代工業務。
沒有需求自然就沒有動力!
既然升不升級都一樣,他們依然只能做一點初級製造業務,那麼利用大陸廉價的工廠租金、工人工資、水電費,多賺一點差價還更實在些。這就是包括童先生在內,所有島內實業家的一致觀點。
如果沒有郭逸銘,這些實業家們最終在島內將再無生存空間,不是倒閉,就是轉移到大陸或東南亞。而且在此之後的十多二十年內,也同樣不進行產業升級,繼續做著最初級的製造行業,直到被市場所淘汰。
郭逸銘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未來。
他的高科技行業,急切需要一支具有相當能力的配套廠